中国从新中国成立起,就在积极推动对非洲的援助。1956年,第一笔援助送到了埃及,帮助该国恢复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那个时期,非洲国家正处于独立的浪潮中,而中国也刚刚摆脱了半殖民地化的状态,二者有着深厚的历史共鸣。因此,中国决定站出来,给予援助支持。
到了196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走访了十几个非洲国家,并为中国的援非行动设定了原则:平等互利、不附加条件等,这与西方国家援助的做法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的援助往往伴随着严格的政治条件,而中国则主张帮助非洲国家自力更生,扶持他们独立自主地发展。
进入1970年代,中国与非洲的合作进一步加深,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最著名的例子之一便是建成的坦赞铁路。这条长达1800多公里的铁路,联通了坦桑尼亚与赞比亚,不仅使后者能够顺利运输铜矿等资源,也有效避免了被南非白人政权所限制的风险。中国为此投入了近十亿人民币的无息贷款,并派遣了超过五万名工人参与建设。这个项目不仅是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还帮助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1971年,当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时,非洲国家的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之所以如此重视非洲援助,根本原因在于非洲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巨头,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矿产原料,如铁矿、铜矿、石油等。如果没有这些资源,中国的工厂将无法正常运转。然而,全球资源大多已被西方国家的企业垄断,举例来说,澳大利亚的铁矿产出定价由西方企业掌控,关键时刻甚至会断供。
而中东的石油资源也同样被西方国家牢牢把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得不把目光转向非洲。虽然非洲矿产资源丰富,但许多资源位于交通不便的山区,开发成本极高,西方企业普遍不愿意进行投资。但对于中国而言,这反而提供了一个机会,能够独自开发这些尚未被充分利用的矿藏。
以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为例,它拥有超过百亿吨的储量,铁矿石品位极高,但距离港口有600多公里,且交通设施极为落后。西方公司因运输问题而放弃了这个项目,而中国企业在2019年成功中标,计划进行长期开发,预计投资总额将超过千亿人民币,项目包括建设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中国的援助不仅是对非洲的帮助,也从中实现了资源获取的目标。
如今,随着中国与非洲合作的深化,援助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早期的无偿援助逐渐转向了更多的投资合作。中国企业积极参与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道路、桥梁、港口等设施,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运输能力,为矿产等资源的开采和流通提供保障。非洲需要帮助修建基础设施,而中国则通过这些项目实现资源合作,尤其是锂矿、锰矿等新能源原料,这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产业至关重要。
然而,这一切并非没有挑战。尽管中国的援非行动被称为“无条件援助”,但西方媒体却常常对中国的援助模式进行批评,指责其为“新殖民主义”,并指责中国通过债务陷阱控制非洲。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中国为非洲提供的贷款利率远低于市场水平,而且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中国国内也存在不同声音,一些人质疑为什么不优先帮助国内的贫困群体。然而,现实是,中国的工业体系深度依赖进口资源,尤其是矿产和石油等原材料。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控制着资源定价和供应,中国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因此,援助非洲不仅是为了帮助非洲国家,也是为了保障中国的工业供应链稳定。
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的援助并非单纯的“撒钱”行为,而是一种战略性的投资。2023年,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已经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促进了非洲的经济发展。中国企业为非洲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为非洲国家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虽然中国的援非行动不时遭遇外界的质疑,但在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关系将继续深化。通过这些务实的援助,中国不仅能获得关键资源,还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最终实现更广泛的全球经济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