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一个贫苦农民一路奋斗,推翻元朝的统治,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虽然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就了这一伟业,但他的成功离不开手下那些能人异士与骁勇善战的将领的辅佐。他们不仅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也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从未忘记这些功臣,在他称帝后的第二年,便在应天城西的鸡鸣山下设立了功臣庙,用以纪念那些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们。庙中,功臣们按功劳的大小排布,而这一切的安排,朱元璋亲自亲自拟定,这也充分彰显了他对这些功臣的高度重视和感激。
在这座庙中,最终有二十一位功臣的名字被刻入其中,开国名将徐达便名列其中的第一位。至于这二十一位功臣,具体又有哪些呢?功臣庙的布局分为正殿、西序和东序。正殿的地位最为尊崇,安放了六位顶尖的功臣,其中包括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以及沐英。而在西序中,有八位功臣,他们分别是胡大海、赵德胜、华高、俞通海、吴良、曹良臣、吴复和孙兴祖。而东序则安放了七位功臣,分别是冯国用、耿再成、丁德兴、张德胜、吴桢、康茂才和茅成。对于这些功臣的选择和安置,朱元璋无疑考虑了他们在大明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个人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庙中的功臣,如果尚在人世,便以虚位代替,而已经去世的功臣,则以雕像的形式呈现。
然而,除了这些幸运进入功臣庙的二十一位英雄,还有六位功勋卓著的文臣与武将,虽然同样为大明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却没有得到进入功臣庙的机会。可谓是非常遗憾。其中,李善长与冯胜均是“开国六公”之一,地位显赫,贡献不容小觑。李善长在开国时被封为“韩国公”,冯胜则是“宋国公”。然而,由于李善长在后期卷入了胡惟庸案,且因为牵涉到朱元璋的亲信,他最终被满门抄斩,冯胜则因功高震主,朱元璋对他心生猜忌,最终赐死二人,这也是他们未能进入功臣庙的重要原因。
至于朱文正,这位朱元璋的侄子,因战功卓越,本应有资格进入功臣庙,但因其背叛行为,差点引发朱元璋的震怒。朱文正因未得到足够的封赏而心生不满,甚至有投奔张士诚的企图。得知此事的朱元璋大怒,将其软禁终老,终生囚禁,最终也未能成为功臣庙中的一员。
蓝玉,这位常遇春的妹夫,虽然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但因其在军中多次违背命令,对上层的不满情绪显露,甚至口出狂言,最终被朱元璋处死,亦未能进入功臣庙。
胡惟庸,虽曾担任丞相,但因贪权擅政,结党营私,暴露出诸多问题。最让朱元璋震怒的是,胡惟庸的儿子因驾车失控死亡,胡惟庸愤而将车夫杀害,结果引发了朱元璋的极度不满。胡惟庸试图反抗,最终事情泄露,他被处死,毫无疑问也未能进入功臣庙。
最后,傅友德虽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并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于他与朝中其他权臣的矛盾,最终被朱元璋赐死,因此,也未能跻身功臣庙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