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荀子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弟子,其中三位成就尤为显著。第一位是韩非子,他最终成为了韩国的丞相;第二位是李斯,他担任了秦国的左丞相;第三位是张苍,他成为了西汉的丞相。这三位弟子中,李斯的成就最为耀眼。作为秦王嬴政的得力助手,李斯不仅帮助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还为秦帝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誉为“千古一相”。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李斯最终却以一场血腥的政治阴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死于他亲手制定的刑罚之下。而当李斯临终时,大秦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为他求情,甚至有些人还为赵高的胜利暗暗拍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许多人不敢为李斯求情。赵高,作为当时朝中的宦官,实际上已经把控了整个朝政。他不仅是一个权力欲极强、心狠手辣的人,还是一个善于结党营私、拉拢党羽的狡猾人物。赵高在朝中的势力庞大,他的亲信遍布各个重要职位,因此,许多人在赵高的压力下,选择了沉默。那些迫于赵高淫威的大臣们,虽然心中可能同情李斯,但他们不敢站出来为他求情,因为那意味着可能会触犯赵高的底线,甚至会危及自己的性命。而另一部分人,则是赵高的亲信,他们自然不会站在李斯这一方,他们的忠诚早已转向赵高,因此,他们更是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为李斯求情。
其次,有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愿为李斯求情。尽管李斯曾为大秦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过错也同样巨大。李斯在沙丘之变后,逐渐迷失了自我,为了保住权力,他甚至帮助赵高扶持了胡亥上位。而后,他与赵高共同推行了一系列残酷的政治清洗,杀戮了扶苏和蒙氏兄弟等忠良之士。这一系列行动,不仅让李斯失去了民心,也让他在大秦朝中的声望一落千丈。李斯的冷酷与权谋早已让百官和百姓失望,尤其是在他所做的种种恶行被大家所知晓后,许多人开始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即使他曾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此时的李斯早已沦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朝廷中的文武百官自然也不愿为他出头,甚至有些人视他的死为报应,因而不愿意冒着得罪赵高的风险去为李斯求情。
最后,有些人不能为李斯求情。当秦王嬴政去世后,李斯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反而被新皇帝胡亥深深疏远。赵高利用自己与胡亥的亲密关系,将李斯一手打造的权力体系瓦解,挑拨离间,使胡亥对李斯产生了深深的敌意。赵高设计了一个陷害李斯的计划,将李斯的长子李由与陈胜、吴广等反叛者联系在一起,借此栽赃李斯谋反。赵高的阴谋得逞,李斯被捕入狱,并在严刑拷打下屈服,承认自己涉嫌反叛。按照当时的法律,谋反罪是要满门抄斩的,而为了保全自己,一些大臣和官员便选择了保持沉默,他们害怕卷入这场巨大的政治风暴之中,甚至害怕成为下一个赵高清算的目标,因此,没有人敢为李斯求情。
李斯的命运令人唏嘘。虽然他在年轻时有着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抱负,帮助秦国实现了统一,成就了无数伟业,但他却在权力的漩涡中失去了自我,最终沦为权谋斗争的牺牲品。曾经的风光与荣耀,被一个个权臣和宦官的手段所吞噬。而赵高,也未能逃脱这一命运的轮回,最终,他因权力斗争而死,三族被满门抄斩。这一切,仿佛是在提醒人们,权力的巅峰并不意味着永恒,历史的车轮始终在向前滚动,任何人都难以避免其命运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