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刘备的入蜀之战,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历史背景。《三国志·先主传》记载道:在公元16年,刘备决定率领数万步兵进入益州,将荆州的防线交给了诸葛亮与关羽。这支军队中虽然大部分是荆州兵,但也有一些来自孙权的援军,孙权派遣了数千人协助刘备(其中吕岱曾带领2000吴军前往张鲁驻地进行诱敌)。因此,刘备的这支部队实际上是由多方力量组成的联盟军。
刘备的进军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刘备与刘璋在涪城相会,两人举杯共庆,气氛融洽。刘璋决定给刘备增兵,派遣了3万余白水军,同时还补充了大量的器械与物资。然而,刘璋虽然派遣了杨怀和高沛等将领留下2万白水军,但这些兵员的忠诚度却不高。后来,刘备设计使杨怀与高沛二将败走,最终夺取了涪城。这一事件揭示出刘备与刘璋之间的微妙关系——表面上是盟友,但实际上并不完全信任对方。
有一种说法认为,刘璋派遣法正和孟达带领4000人去迎接刘备,但事实上,这4000人并没有随刘备进入四川,而是被刘备留在了荆州,孟达作为这支部队的主将,负责驻守江陵。因此,刘备进入四川的实际军力,远不如外界所想象的那么庞大。此时,刘备面临着几个困难:一是孙权的支援逐渐减少,吕岱带着吴军撤退;二是刘备与刘璋决裂,葭萌关的补给线被切断,导致部队粮草匮乏;三是白水军的忠诚度较低,且这些新附兵员并不适合成为冲锋的先锋。刘璋有一名谋士刘度,他分析道:“兵力不满万,士气不集,军无辎重,野谷可资。”并提出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建议将巴西、梓潼等地的百姓迁往西部,烧毁沿途的粮仓,并筑起高墙深沟,以防敌军攻势。然而,刘璋并未采纳这一计策,错失了保卫益州的良机。
在此情况下,刘备的军队陷入困境,缺少粮草的困扰,导致部队处于极度不利的局面。吕岱在回报孙权时表示,刘备的军队已岌岌可危,几乎陷入了灭顶之灾。然而,刘备并没有因此而后退,反而逐渐恢复了力量。一方面,刘备依靠在涪城一带的优势,击败了刘璋派出的张任、邓贤等将领,转移到绵竹开始策马进攻。另一方面,吴国的支援逐步到位,特别是吴国舅吴壹的投降,为刘备带来了第一波兵力的补充。接下来,李严、费观等将领的归降,让刘备的兵力逐渐恢复。
直到刘备攻占了绵竹并收复了该地后,局势才开始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此时,刘备派遣了张飞、赵云、诸葛亮等将领分兵三路,围攻雒城。雒城的守军,由刘璋的儿子刘循与张任领导,奋力抵抗。尽管围攻持续了一年,刘备的军队始终未能攻克雒城。然而,经过一场殊死的战斗后,庞统在雒城阵前阵亡,显示出战局的惨烈。正是在此时,刘备做出了决定,让诸葛亮留守荆州,关羽与张飞、赵云等人前来支援。最终,刘备的三路大军成功击败了刘璋的防线,并顺利占领了益州。刘璋见形势不妙,选择投降,三年的入蜀之战终于落下帷幕。
刘备进入益州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不断增援、逐步建立力量的过程。最初的军力并不足万,经过数次外援与投降,刘备才慢慢积累了足够的力量。对比刘备所面对的西川复杂局势——益州是一个拥有22个郡、130多个县,兵力8万的大州,且北方还有张鲁虎视眈眈,刘备能够凭借万余人的兵力,通过稳扎稳打,最终获得成功,可以说是一次奇迹。
此次战役的成功,绝非单纯依靠刘备的军事才能。反常的局面实际上是由于刘璋政权内部的腐败与不稳定。刘璋的核心军队已被内部势力所抛弃,而他自身的弱点和迟疑,最终为刘备的入蜀铺平了道路。如果刘璋当时没有请刘备入川防守张鲁,而是选择独自面对内外的压力,结果或许会截然不同。
上一篇:邹蓝|三个小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