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清朝最有福气的皇帝时,大家自然会首先想到乾隆。然而,要说起清朝最苦命的皇帝,那非咸丰莫属。咸丰继位时,正值年少气盛,雄心壮志,但他继位的时代,正是大清帝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刻,国家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仿佛已坠入衰败的深渊。而在他执政的中后期,咸丰逐渐沉迷于享乐,过度沉溺于声色犬马的世界,最终留下了“好色之君”的恶名。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咸丰初年他最宠爱的一位女人——玶常在。玶常在出生于满洲正黄旗的伊尔根觉罗氏,她的家族历史可追溯到清初,家族的入旗始祖赫臣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轻车都尉的世爵。尽管如此,赫臣之后的这一支伊尔根觉罗氏逐渐没落,直到嘉庆元年,玶常在的曾祖父成格考中进士,最终官至兵部尚书,一举使家族地位得到提升,成为了有声有色的世家。
玶常在的父亲彦昌,也是一位杰出的才子,早在道光二十七年便中了进士,并官至国子监祭酒。如此的家世背景,使得玶常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家境优渥,前途光明。她的出身使得她在后宫的竞争中,起初便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在清朝咸丰二年,玶常在参与了八旗选秀,这一年选出的四名秀女分别是贞嫔、英贵人(玶常在自己)、兰贵人和丽贵人。这四位女子分两批进入宫中,其中贞嫔和英贵人(玶常在)首先入宫,而兰贵人与丽贵人则稍后入宫。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玶常在外,其他三位女子都逐渐成为了咸丰后宫的重要人物。贞嫔最终成为了慈安皇后,兰贵人成为了慈禧皇后,而丽贵人则晋封为庄静皇贵妃。
然而,虽然这些女子最后都在后宫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在初入宫时,玶常在因其英贵人的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了荣宠,甚至在宫中具有了与慈禧(兰贵人)平起平坐的地位。然而,这一切随着咸丰三年的一个变故发生了改变。当时,玶常在入宫才刚过一年多,便接到敬事房太监孙禄的传旨,被降为伊贵人。虽然这次降级对玶常在来说并不算致命打击,如果她能够虚心反省,重新赢得咸丰的宠爱,仍然有机会东山再起,但玶常在的性格使她无法低头。
咸丰五年,咸丰再次下旨,将玶常在降为伊常在和伊答应,短短两年内她便连降三级,最终降至最低等的答应。这一连串的降级事件意味着玶常在完全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几乎已被打入冷宫。这对于玶常在本身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折磨,更为她的家族带来了极大的羞辱。玶常在对这一切无法接受,最终因病倒下。
至咸丰六年五月,咸丰再次下旨将玶常在晋升为常在,然而这次晋封显然只是临终前的一种安慰。一个多月后,玶常在便在宫中去世,她的后宫生涯也就此结束,终究未能迎来真正的复宠。
关于玶常在为何被连续降级,史料中并未详细记载,推测可能与宫廷内的争宠有关。很明显,玶常在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她与兰贵人(后来的慈禧)和丽贵人(后来的庄静皇贵妃)共同入宫,这三位女子最终都在后宫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慈禧的势力愈加强大,而玶常在无力与之抗衡。
总的来说,玶常在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悲剧,她的命运在咸丰的宠爱与失宠之间起伏不定,最终未能逃脱宫廷政治的无情漩涡。她的故事,也反映了清朝后宫中那些女人们复杂的命运和辛酸的争宠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