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七月底的历史转折
在1368年七月底,明军的主力已逼近元朝的大都城,而领兵的徐达则表现得格外谨慎。大军在大都周围盘旋了四天,才最终发起进攻。然而,令人诧异的是,明军在接近大都时,几乎没有经历任何值得称道的战斗,这一战役的过程甚至在明朝和蒙古的史书中都没有得到太多详细描述。蒙古的《黄金史纲》更是将当时的情形添油加醋,将明军的行动描绘得夸张不实。书中提到朱元璋通过“大量财货”贿赂城门守卫,才得以顺利进入大都,甚至把朱元璋说成是为元顺帝效力的“官员”。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徐达如此谨慎,又为何元军在面对明军时选择不战而退?
徐达的谨慎与元军的庞大力量
徐达的谨慎并非毫无根据。当时,元顺帝名下的元军依旧拥有庞大的兵力,接近百万。元朝的军事力量并非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由各地将领掌控的松散集团。在1368年,元军在山西的王保保、陕西的李思齐等地的兵力仍然庞大,二者合计控制数十万兵力。王保保在太原和沈儿峪的战役中,便俘虏了超过12万人,这样的战果无疑反映了元军的强大。此外,元朝在辽阳行省、漠南、云南等地也有大规模的军队和骑兵,能够调动的战力令明军不得不小心应对。
元顺帝带走了精锐的“十万蒙古禁卫军”,这些禁卫军主力虽以汉人和西域民族为主,但却为蒙古后来的部落力量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明军对于北元的兵力给予了百万的估算,尽管这些数字含金量并不高,但元军在骑兵方面的优势依然不容忽视。徐达深知,若是进攻大都时没有准备充分,元军骑兵可能会与城内的防守力量联手,形成强大反击。
元顺帝的昏庸与战局的变化
在这场较量中,元顺帝虽为一位文采斐然的昏君,但他始终未能有效地应对大局。元顺帝的政变能力堪称卓越,三度成功清除权臣,但在军事上的布局却显得犹豫不决,导致了元朝的崩溃。在1367年,元顺帝对察罕帖木儿的旧部进行的内部分化,打乱了王保保的军心,使得各地元军的指挥权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合防御。
王保保虽然拥有强大的兵力,但由于元顺帝的安排和他个人的政治矛盾,王保保的指挥并不顺畅。直至1368年闰七月,王保保才成功稳定了局势,重新控制了大部分军队。而此时,明军已经进入河北,逼近大都,形势愈发紧迫。
元顺帝意识到大都的防守已无力回天,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急速而又无奈的决定:在七月28日晚,悄然撤出大都。元顺帝临走时,安排了83岁的淮王帖木儿不花担任“背锅”角色,城门处仅留下了几百名年老体弱的守兵。此时的元大都,已彻底成了空城。
明军的进攻与元军的虚弱
经过几天的准备,明军终于意识到,大都城竟然已经处于“空城计”之中,毫无防备。于是,明军快速发起了进攻,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攻占了大都城。这场看似顺利的攻城战,其实背后是元军高层的严重失误和内部分裂。
在明军进军大都之前,只有少数蒙古的地方势力仍试图阻挡明军的进攻。黄金家族的后裔、科尔沁的蒙古王爷图穆勒呼巴图尔,带领着60名士兵进行了一次孤注一掷的反击。虽然他们英勇奋战,但最终全军覆没,明军甚至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只能从蒙古方面的史书中得知这一事件。
结语:战斗的开始与结束
尽管明军顺利占领了元大都,但这场没有过多战斗的攻城战并不意味着胜利的最终来临。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明朝与元军的较量仍将持续,历史的进程不会因为一次轻松的攻城而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