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5年年底,金军攻入北宋,围困东京。经过百余年的精心建设,东京城防御严密,金军短时间内无法攻破,因而提出了议和条件,其中包括宋朝交出大量黄金白银、牛马、缎匹,并割让一部分领土,最重要的条件是北宋必须交出亲王和宰相作为人质。那么,谁能担当这份重任呢?
当时,宋徽宗认为金军必定要求他的亲生儿子作为人质,赵构是宋徽宗一位妃子所生,虽然是皇子,但在皇室中的地位较低,几乎不被重视。因此,宋徽宗决定派赵构作为人质。除了赵构,还有另一位人质,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张邦昌。
张邦昌,字子能,宋徽宗时期是一个深受宠信的“阿谀奉承”的小人。他专门迎合权贵,处事圆滑,深得一些当时朝中权臣的青睐。在宋钦宗即位后,张邦昌被提升为少宰。金军攻至汴京时,宋钦宗竟将张邦昌与赵构一起派往金营。到达金营后,宋朝的将领姚平仲在一次夜袭中失败,金军主帅怒斥宋朝背信弃义。此时,赵构保持沉默,而张邦昌却慌乱万分,痛哭流涕,急忙为宋朝辩解,说姚平仲的夜袭并非朝廷本意。
张邦昌的软弱无能给金军主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认为赵构无言以对、冷静无畏,似乎不那么重要,反而看中了张邦昌的顺从,便要求更换人质。最终,赵构被释放。之后,赵构返回宋朝,开始为恢复宋朝做出努力,重建起了宋朝的力量。
靖康元年(1126年)底,金军再次攻占东京,徽宗和钦宗被俘。由于金国国力所限,未敢立即在中原称帝,遂命令宋朝的大臣推选一位道德高尚、治国有道的异姓官员作为皇帝。而金人心目中早已选好了人选——张邦昌。面对金国的威胁,许多心无主见、处事圆滑的人都表示愿意拥立张邦昌为帝,唯有一些刚正不阿的人被金军带走。尽管张邦昌并非忠诚之人,且早已心生投降之意,但他却并没有勇气去自愿做皇帝。在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金军强行册立张邦昌为“大楚国皇帝”。张邦昌虽然心知肚明自己不过是傀儡,但依旧痛苦不已,想要自尽。他一路上哭泣不止,内心万分痛苦。
然而,张邦昌的命运却注定与金军紧密相连。当他被推上皇帝宝座后,他甚至宣布:“本为生灵,非敢窃位”,表示自己并不想当皇帝,若非为了百姓免遭金兵屠戮,自己也不会勉强接任。金军考虑到兵力不足,最终在短期内撤退,将管理权交由张邦昌。金兵离开后,张邦昌深知自己难以赢得民心,主动将宋朝的国玺、车驾等朝廷物品交还给赵构。仅仅做了三十多天的皇帝后,他便辞去皇位,恢复了“太宰”的职务,退至资善堂。
赵构称帝后,首先封张邦昌为太保,授予他奉国军节度使和同安郡王等职务,后来更晋升为太傅。但随着局势稳定,赵构迅速将这个民族的叛徒张邦昌降职,最后将他赐死。据传,张邦昌在收到赐死诏书时,曾因不忍心自尽而徘徊犹豫,但在执行官的强迫下,他只得爬上潭州城的天宁寺,痛哭一场后以自缢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尽管张邦昌因自己的软弱和投降行为最终走向死亡,但他在历史中的恶名却永远无法洗清,成为民族叛徒的代表,永远为后人所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