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必背知识点
【世界古代史】
【总体特征】
古代希腊、罗马(公元前8世纪~公元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政治上:古代雅典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工商业高度发达,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思想上:古代希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
【雅典的民主制】
1.一个实质:是奴隶制民主政治,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
2.两个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流执政。(法律至上、公民意识、权力制约、直接民主)
3.三个发展阶段: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伯利克里改革推向顶峰
4.四点认识:是雅典奴隶制经济,特别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与雅典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为雅典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创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古罗马的法律】
1.一个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2.两个影响:稳定了罗马的统治;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三个趋势:由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标志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
4.四个特点:①罗马法渗透着“自然法”精神,倡导平等、正义、理性、法律至上的原则。②注重形式,高度重视法律程序。③其核心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④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哲学范畴 |
代表人物 |
主要观点 |
作用或影响 |
认识自然 |
泰勒斯 |
万物皆由水生成 |
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
认识社会 |
普罗塔哥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强调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树立了人的尊严 |
认识自己 |
苏格拉底 |
认识人自己; 知识即美德 |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影响深远 |
思维形式 |
亚里士多德 |
真理高于一切;逻辑学 |
把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
【世界近代史】
(14——20世纪初)
【总体特征】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并完善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形成
思想:人文主义发展成熟
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文艺:各种流派纷呈
【阶段特征】
1、14-16世纪:资本主义兴起(萌芽)时期,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政治上:1581年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总体仍处于神权与王权的封建统治之下。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传播,封建神权受到冲击;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国际关系: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17-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理性时代、革命时代
政治上: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但世界各国整体仍是以封建制度为主。
经济上: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经济政策;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文化上: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成为主流思想;自然科学重大发展。
国际关系:荷兰、法国和英国崛起,殖民冲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蒸汽时代”
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经济上: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文化上: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并存;自然科学出现重大进展;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兴起。
国际关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4、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私人垄断时期,帝国主义时代,“电气时代”
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日益成熟,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力时代,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文化上:自由主义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科技、文艺有了新的发展。
国际关系:资本主义各国加紧殖民扩张,20世纪初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夺加剧,导致世界大战。
【专题线索】
1、人文主义的发展成熟
时期 |
发展历程 |
共同影响 |
复兴(14~16世纪) |
文艺复兴: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的幸福。 |
推动: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近代科技教育文化发展。 |
发展(16世纪) |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加尔文“先定论”,,否定教皇权威,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
成熟(17~18世纪) (理性主义) |
启蒙运动: 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的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时期 |
形成过程 |
15至16 世纪 |
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 ①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②影响: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
17至18 世纪 |
早期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 ①荷兰: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 ②英国:通过海盗劫掠、商业战争、海外贸易、黑奴贸易,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
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 ①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率先在英国确立,拥有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 ③影响:进入“蒸汽时代”;确立了工厂制;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兴起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三大思潮。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 |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 ①条件: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②特点:科学与技术结合;同时发生在多个国家;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③影响:进入“电气时代”;出现垄断组织;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发展不平衡加剧。 |
3、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完善与拓展
时期 |
发展概况 |
17至18 世纪 (工业革命前) |
英国君主立宪制: 条件:限制王权的传统;资本主义发展,1640—1688资产阶级革命。 确立: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发展:18世纪初形成责任内阁制。 美国总统共和制: 背景:资本主义发展,美国独立;邦联制的弊端。 确立: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原则。 法国大革命:专制王权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789年大革命开始,1792年成立第一共和国。 |
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后) |
英国: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地位上升;19世纪中期形成两党制。 美国:19世纪中期形成两党制;1861—1865内战结束后,增加宪法修正案,完善联邦制。 法国:共和制与君主制艰难斗争,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议会共和制。 德国:1871年统一,《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带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仍是君主专制,封建残余严重。 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 意大利:1861成立意大利王国,19世纪70年代完成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
4、马克思主义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时间 |
发展概况 |
1848年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由空想到科学 条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三大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马、恩努力 |
1871年 |
巴黎公社——由理论到实践 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惨败激化阶级矛盾;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1917年 |
十月革命——由理想到现实 ①背景:俄国各种矛盾尖锐;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一战激化了矛盾。 ②进程:二月革命掘沙皇;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③影响: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鼓舞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
【世界现代史】
【总体特征】:
政治:前期由相对稳定到走向战争;后期由两级对峙到多极化趋势。
经济:探索创新,调整融合;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文化:科技进步快;文艺繁荣多样。
【阶段特征】
1、1917~1945 :两种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经济:形成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
①苏俄(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
政治: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处于武装对峙与竞争共处状态
①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逐渐稳固。
②资本主义:英法美代议制发展,德意日走向法西斯。
文化:突破传统
①思想:列宁主义的发展及凯恩斯主义出现。
②科技:物理学革命,二战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
文艺:现代主义占主导;电影电视技术发展。
国际关系:从相对稳定走向战争
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1939-1945)。
2、1945年——20世纪90年代初:两种制度的对峙(美苏冷战)
经济:苏联为摆脱斯大林模式弊端进行改革;资本主义建立经济体系,进行经济调整,由快速发展到“滞胀”;出现区域集团化趋势。
政治:两极对峙,美苏“冷战”;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美、欧、日、苏、中、不结盟运动。
文化: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与发展;文学艺术:现代主义更加色彩纷呈。
3、1990年至今:两种制度的借鉴融合
经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融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快速发展
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形成“一超多强”的特点;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缓和与动荡并存,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安全。
科技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
【专题线索】
1、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时间 |
发展历程 |
1918— 1921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 背景:内忧外患。 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与行政命令的办法发展经济。 |
1921— 1928 |
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特点: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
1925— 1953 |
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探索 过程:实施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36年新宪法标志形成。 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模式。 |
1953— 1991 |
苏联的经济改革-破除“斯大林模式”的迷茫 ①赫鲁晓夫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重点在工业,但都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②戈尔巴乔夫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改革由经济转向政治;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
2、资本主义经济调整
时期 |
发展概况 |
20世 纪20 年代 |
1929~1933年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 ①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相对过剩,分期付款,股票投机。 ②影响: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引发政治危机;各国转嫁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
20世 纪30 年代 |
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 ①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罗斯福当选总统。 ②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③措施:整顿财政金融;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生产;社会保障,以工代赈。 ④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
二 战 后 |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①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 ②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企业调整,形成“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影响:50—60年代,资本主义出现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1973年出现“滞涨”,各国减少国家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奉行“新自由主义”。 |
3、经济全球化趋势
时期 |
影响因素 |
阶段 |
特征 |
15至18世纪 |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化的开端 |
欧 洲 主 导 |
18世纪中至19世纪中 |
工业革命 |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
20世纪初到40年代中 |
一战、经济大危机、二战 |
全球化陷入困境 |
教训 |
二战后初期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
全球化进入体系化、制度化阶段 (半球化) |
美 国 独 霸 |
20世纪60—90年代 |
欧共体、东盟、亚太经合、北美自贸区建立 |
区域集团化发展 |
经济 多极 化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第三次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世贸组织建立 |
全球化加速发展 |
4、世纪政治格局的演变
时期 |
演变历程 |
特点 |
20世纪20-30年代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
压制德、日;矛盾重重 |
20世纪40-50年代 |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形成: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1955华约 |
美苏“冷战”对峙 |
20世纪60-80年代 |
多极化趋势出现:欧共体、日本、不结盟、中国 |
美苏争霸,欧日崛起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 苏东剧变两极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一超多强; 缓和与动荡并存 |
世界史必背知识点【世界古代史】【总体特征】古代希腊、罗马(公元前8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