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自幼勇猛,才华横溢,因而在年轻时便享有盛名,广受民间赞誉,常被称为“锦马超”,意指他如锦缎般华美出众。统领西凉铁骑的马超屡次与曹操交战,并每次都能取得胜利,令曹操深感威胁,甚至感慨道:“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而这一声叹息,虽是对马超的佩服,却也暗藏了曹操对他不祥命运的预见。随着战争的推进,马超最终兵败如山倒,不得不投向张鲁,却因对方谋士的猜忌而备受冷遇。就在此时,刘备派遣使者向马超示好,以图联手共进,马超于是选择归附于刘备。
尽管马超的名望与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平起平坐,但自归附刘备后,他却鲜少在历史舞台上亮相,仿佛被深深地遗忘,最终不得不因忧虑而去世。马超的死与诸葛亮的深思熟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值得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马超选择投奔刘备之际,关羽特意写信向诸葛亮询问马超的能耐,诸葛亮则在回信中称道:“孟起兼文武之资,雄烈过人,一世英杰,黥、彭之徒,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关羽对此颇感振奋,便将信件在宾客中广泛传阅,意在彰显马超的不凡。然而,在旁人看来,这封信似乎是关羽出于个人不服,对马超的过分称赞,却不知马超得知信的内容后,内心却是惶恐不安。
为什么马超会对此产生如此负面的情绪?让我们回顾一下他的经历:在建安十七年,马超为了振兴家国,奋起反对曹操,却导致了包括他的父亲马腾在内的百余名族人惨遭杀戮。接下来的年份,他因占据凉州而受到部下的叛变,妻儿也接连被杀,造成他心灵的重创。恐慌之下,马超不得不抛下自己的队伍投奔张鲁,原以为能获得相应的庇护,没想到庞德因他而心生失望,与他断绝了关系。尽管张鲁有意重用马超,并欲将女儿嫁给他,但他的部下却提醒张鲁,马超连自己的父亲都不顾,是否值得托付?
而关羽在大肆宣扬诸葛亮的回信表面上看似善意,但实际上却是对马超的一种警醒,希望他能够认清现状,找到自己的位置。诸葛亮将马超与历史上的黥布、彭越相比亦是别有深意:这两位都是刘邦当年平定天下的重要功臣,最终却因谋反而被杀,马超对此深有感触,因此心中充满忐忑,立刻变得如履薄冰,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英雄气概。
归附刘备后,马超的地位虽然提升,被封为左将军,位列众臣之上,但实权还是落在了魏延的手中,这让他在蜀汉政权中的处境显得异常尴尬,常常遭受怀疑与排挤。失去亲人的他,内心孤寂,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朋友彭漾,然而彭漾却因酒后失言被马超指控而遭遇不幸,这更是让马超在内疚与恐惧的折磨中痛苦不堪。最终,马超在忧郁、焦虑与愧疚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不幸早逝,享年仅47岁,令人惋惜。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哀,也是那个动荡时代英雄们无奈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