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这个民族,在隋唐时期一直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强大存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过隋炀帝曾在雁门塞外进行巡视,结果遇到突厥始毕可汗带领十万骑兵突袭,隋炀帝被包围在雁门城整整一个月,吓得他抱着枕头哭了好几天,局面一度十分尴尬。
然而,随着大隋帝国的灭亡,中原局势再次陷入混乱。在此背景下,李渊,即李世民的父亲,开始代表大隋镇压四起的起义军。由于大唐刚刚建立,军力不足且后方防守空虚,加上时刻担心突厥的突袭,李渊不得不暂时低头与突厥结盟,并寻求突厥派兵帮助镇压国内的起义。
就在国内起义军被平定的过程中,突厥的“大BOSS”颉利可汗感觉到了威胁。他知道,如果让大唐迅速崛起,未来必定难以对付。因此,他决定派遣数十万骑兵,兵临渭水,而渭水的另一头正是大唐的首都长安。此时刚登上帝位的李世民,心里自然十分不安,长安城的守备力量薄弱,士气低落,京城戒备森严,民众人心惶惶。
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李世民决定采取非常手段,亲自带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几位将领率领六骑,直至渭水边与颉利可汗对话。他设下疑兵之计,隔水与颉利对质,指责突厥背弃盟约,拒绝履行对唐朝的承诺。看到李世民毫不畏惧、单枪匹马走到突厥精锐面前,颉利可汗不禁心生敬佩。更令他惊讶的是,李世民口若悬河,将突厥违反盟约的行径说得无比不堪,使得颉利可汗面红耳赤,尴尬万分。不久后,唐军赶到,颉利可汗见到唐军阵容整齐,且听闻自己的部下执失思力已被俘,内心大为震惊,开始变得谨慎和客气。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斩白马立下盟约,颉利可汗率领突厥全军撤退。这场战斗最终平息,唐朝与突厥的紧张局势得到了暂时缓解。
事后,突厥向唐朝进献了三千匹马和一万只羊,显示了颉利可汗的“聪明”,通过这种礼物修复双方的关系。然而,李世民并没有忘记这件事,他将这次屈辱铭记在心,默默写进了自己的“小本本”,心里已经计划着将来复仇。
公元627年,漠北发生了一场大雪灾,灾情严重,平地积雪数尺,羊马死伤无数,民众陷入饥荒。这对于依赖游牧经济的突厥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整个经济体系几乎崩溃。受灾严重的东突厥,因内部分裂,矛盾急剧加剧,局势越来越动荡。李世民看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决定向东突厥发起进攻,因为颉利可汗的名字始终被记在他的“小本本”里。
唐太宗决定集中力量打击突厥,并将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山西晋北地区。巧合的是,隋炀帝当年曾在此地被突厥十万大军包围,李世民或许冥冥中觉得这是对父亲的一种“复仇”。此外,晋北地区还有一位地方军阀苑君璋,他见东突厥逐渐不可靠,便决定投降大唐。这为李世民提供了一个更有利的战略支点,也使得进攻突厥变得更加顺利。
公元629年,唐太宗派遣李靖统领十万大军,出征东突厥。李靖作为一位老练的将领,带领三千唐骑兵,从马邑出发,直捣定襄。由于突厥军队在雾天迷失方向,再加上唐军装备精良,颉利可汗误以为唐军是主力军的到来,顿时慌了手脚,指挥突厥军队溃败而逃。李靖和苏定方协作,奔袭千里,将颉利可汗抓获,东突厥最终灭亡。
李世民对待颉利可汗的态度有些复杂,虽然他将颉利可汗视为战俘,甚至给予他侯爷的封号,并让他参与一些歌舞表演,但李世民并未对突厥完全放松警惕。事实上,李世民并没有完全忽视对突厥的影响,而是将一些东突厥的百姓安置在幽州,以保护他们免于死亡,尤其是在关外严寒的冬天,这些人没有了颉利可汗的庇护,可能很快会被饿死。然而,这个举动虽然有利于稳定局势,却为后来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因为安史之乱的很多叛军,正是这些突厥后裔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