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瑞麟这人,1874 年生在江苏,家里是正经的书香门第。他爹中过进士,在地方上做过官,所以沈瑞麟从小就跟着老爹学文化,练字读书样样没落下。长大以后他也去考了科举,虽说没像他爹那样中进士,好歹混了个举人,在那会儿这学问也够用了。
一开始他在清朝的衙门里当差,管管文书和地方上的杂事儿,干得还不错,慢慢就升了官。后来清末列强都打进来了,外交上的事儿越来越多,沈瑞麟就调到总理衙门去了。在那儿他学着处理外国文件,慢慢摸透了国际条约这些门道。
1911 年革命之后,北洋政府上台,他接着在外事部门混。1912 年被派去奥地利当公使,这可是民国在那儿的头一个正式代表。他在奥地利待了几年,主要处理侨民的事儿和两国关系,一战的时候还掺和过些协调工作。1919 年巴黎和会之后他回了国,一路升到外交部次长,20 年代初就当上了外交总长。
那时候北洋政府乱得很,军阀们天天打来打去,沈瑞麟得在段祺瑞手下干活,管着关税、租界还有各种国际协议。他在职位上挺注重实际,看文件看得仔细,就怕吃了亏。1925 年处理加入斯瓦尔巴条约这事儿,就是他牵头办的。后来北洋倒台了,他就退到二线,当个顾问啥的,到了 30 年代就彻底退休了。
抗日战争的时候,他躲到了内地,1945 年在北京去世,活了 71 岁。沈瑞麟一辈子跨了清朝和民国两个时代,从基层官员做到外交大员,亲眼看着中国从被动挨打,到勉强能参与国际事务。他没什么特别亮眼的成就,但一步一个脚印,帮北洋政府维持住了点外交上的平衡。
处理和列强的关系时,他总得掂量国内的乱局和国外的压力,没法硬气起来,但至少没签太多亏本的条约。他家的日子过得挺普通,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就是工作太忙,到了晚年身体不太好。总的来说,沈瑞麟就代表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官员,在乱世里求生存,偶尔还能抓住机会给国家留条后路。
说到斯瓦尔巴条约,得从 1920 年说起。那时候国际联盟牵头,挪威等 18 个国家在巴黎签了这条约,承认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但签约国能平等开发这儿的资源,像采矿、捕鱼这些,就是不准搞军事。这群岛在北冰洋,面积有 6 万多平方公里,冷得要命。早在 16 世纪就被欧洲人发现了,一开始大家在这儿捕鱼捕鲸,后来又开始挖煤。
19 世纪的时候,挪威和俄罗斯的公司在这儿开矿,一战的时候停了,战后又想重新搞起来,这条约就是为了解决主权和资源共享的问题。1925 年中国收到法国的邀请,让加入这个条约,当时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沈瑞麟接了这活儿。
他先把条约条款研究了一遍,发现没什么明显的坑,而且美国、日本、荷兰这些列强都签了,就上报给段祺瑞。段祺瑞一开始信不过法国,毕竟以前在金法郎案上吃过亏,但沈瑞麟分析完觉得这事儿对中国有好处,国会也通过了。5 月 7 日北洋外交部正式回复同意,7 月 1 日就加入了条约。
那时候中国正内战打得厉害,没人有精力管遥远的北极,这条约就被搁在一边了。条约里说签约国权利平等,公民能自由进出,搞商业、做科研都行,挪威管行政但不能歧视谁。加入之后中国的权利是保住了,可实际上根本没用到。段祺瑞政府那时候正忙着镇压对手,外交上的事儿大多是应付一下,沈瑞麟推动这事儿,也就是个小动作。
后来这条约的影响才慢慢显出来。50 年代中国工业刚起步,对极地研究有点兴趣,但没什么资源,也就没行动。到了 80 年代科技进步了,建了极地研究所,90 年代想申请去北极调查,国际上一开始还拦着,说中国没这权利。这时候中国外交人员翻出 1925 年签的条约,证明签约国有权在群岛上建站搞科研,国际组织也没法反驳了。
1991 年高登义这些科学家推动着,利用条约里的条款,开始在北极搞活动。1999 年 “雪龙” 号第一次去北冰洋,测测冰层海水,收集些数据。2004 年在纽奥勒松建了黄河站,研究气候、生物这些。后来项目越来越多,2019 年 “雪龙 2” 号下水,破冰能力更强,两艘船轮流执行任务。
中国的北极科考慢慢扩展到航道、渔业这些领域,还加入了国际委员会,合作建模型预测北极的变化。这条约给中国提供了法律基础,保证能平等参与北极事务,也提升了中国在极地的地位。挪威虽然监督着,但没怎么干扰,这群岛成了科考的好地方。
中国在这儿搞的冰芯分析、海洋环流研究,对理解全球气候挺有帮助。沈瑞麟退休后过着普通日子,1945 年去世的时候,根本没看到这些发展。但他当初签的字,给中国扫清了不少障碍,现在北极项目搞得红红火火,对科技和国力都有帮助。有时候国运这东西就是这样,百年前的老条约,没想到后来成了宝贝,想想还真挺让人感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