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韩信的将印和兵符便不翼而飞,迅速落入“老东家”的手中,而他被告知,自己的大军已经被接管。如果他还想继续掌控军队,必须接下“赵国相”的军衔,与张耳一道坚守赵国的疆土,重新招募赵地的士兵!这一切看似一场噩梦,但实际却是刘邦在背后悄然下达的一道更换职务的命令。韩信、张耳等人一时愣住,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局中,唯有连连道歉,悄然松懈的警戒防务一刻未曾觉察。
这时,韩信的疑问未曾解开,刘邦为何会在如此敏感的时刻突然出现在他的军营中?为何能在韩信沉睡之际,轻松夺取将印和兵符,并且采取这种近乎“偷袭”的方式?这一切,都需要从刘邦的慌乱逃亡说起。与韩信在战场上的精湛指挥相反,刘邦最擅长的却是“逃生”。那位曾为保命将两个孩子推下马车的君主,正是刘邦。
公元前204年春,项羽率领西楚大军围困荥阳,形势对汉军极为不利,眼看楚军已逼近,刘邦再一次选择了撤退。在彭越与项羽激战正酣之际,刘邦趁机准备收复成皋。然而,项羽很快意识到局势变动,加大攻势,刘邦心生惧意,急忙带着宠臣夏侯婴,秘密逃出北门。虽然刘邦本有其他的退路,回关中找援兵,休整之后再起,但他偏偏选择了另一个方向,悄悄穿越黄河,前往成皋北部的小修武。
这一行径令人生疑,刘邦为何不直接返回自己的地盘?小修武,这个地方并非陌生之地,而是韩信与张耳大军的驻扎之所。刘邦此时的秘密行动,究竟有何目的?难道他是准备发起偷袭?还是,在刘邦面临失利的情况下,韩信、张耳并未有任何支援?这两个问题,最终有着相同的答案:刘邦与韩信、张耳之间,并非彼此的死忠与信任,二者的关系,仅仅是利益的交换。
早期,韩信曾依附项羽,但项羽并未重用他,后来经过夏侯婴、萧何等人的举荐,刘邦才让韩信为自己效力。但刘邦并未对韩信心生敬重,他曾将韩信置于一旁,直到萧何极力劝说,认为韩信的计策是刘邦争夺天下的关键。于是,刘邦勉为其难地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并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拜将仪式。
然而,刘邦对韩信的认可也只是表面上的,他深知韩信注重个人利益,自私现实。当韩信请求刘邦封张耳为赵王时,这不仅仅是出于不图功名的高尚情怀,更是对未来权力交换的暗示:“这次封张耳,下次轮到我吧。” 刘邦的聪明让他看透了韩信的心思,尤其在自己刚经历一场败仗、急需补充兵力的时刻,刘邦决定通过一次小小的“试探”来测试韩信的忠诚。
刘邦悄然潜入韩信军营,假称自己是汉王使者,进入韩信的寝室,将将印和兵符悄无声息地取走。待刘邦退出大帐时,他召集所有将领,迅速召开军事会议,安排新的职务和任务。这个夺权的过程几乎是毫不费力,而韩信的警惕显然出现了漏洞。是否仅仅是防守松懈?答案并不简单。
事实上,在韩信和张耳醒来之前,刘邦的身份已经被认出。这也正是为何,韩信的部队没有立刻对刘邦进行报复,而是默许了他带走将印与兵符的举动。将印和兵符是军队调动的凭证,兵符由青铜或玉石制成,分为母符和子符。若无二者合并,根本无法调动士兵。这些兵符原本是由韩信与张耳保管,且只有他们能使用。然而,韩信军营中不乏刘邦的亲信,如灌婴、曹参等,且这支部队本质上属于刘邦的汉军。因此,刘邦的这一行动得以轻松实现,除非他起初遇到了门卫小将的误认,随后便顺利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刘邦的此次行动,不仅仅是夺回兵权,还带着警告的意味:这些原本属于你的东西,我想收回,就能轻易收回。只要我一句话,所有人都会听从,哪怕是让我的手下置你于死地。韩信一脸震惊,刘邦感到非常满足,但他并未意识到,韩信并未如他所愿收敛心思,反而进入了与刘邦的长期心战之中。
在接下来的战争中,韩信多次为了争功利,冒险行事,甚至在刘邦已派郦食其去劝说齐王归顺时,他依然执意进攻,导致郦食其失信被杀,齐国转向楚国。在韩信攻破齐国后,他再次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带有强烈的逼迫意味。这些行为令刘邦对其心生不满,最终,韩信因其唯利是图的本性,以及与刘邦的权力博弈,最终在公元前196年被吕氏所杀,命丧长乐宫。
参考资料:
《韩信与刘邦心里博弈探析》董建华
《刘邦为什么这么容易就拿到了韩信的虎符?》刘大壮
《刘邦是如何夺走韩信的兵权的?》奇阶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