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闪电河旁,坐落着一座古城遗址。对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而言,这座古城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早在金朝时期,这里便以景明宫为名,是那个时代重要的政治与军事中心。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这片土地上已有一座新城,命名为开平府,之后,这里逐渐被视为元朝的“上都”,与“大都”和“中都”一起成为元朝的三大都城之一。直到洪武二年,一位卓越的将领——常遇春,带领九万雄兵攻破了上都,这一战标志着元朝皇帝元顺帝的北逃,并永远无法再返回南方。然而,常遇春在凯旋归来的途中却突发疾病,意外去世,成了一段遗憾的历史。
常遇春去世后,朱元璋追封他为“开平王”,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英勇贡献的认可,更因常遇春在攻下开平府的关键作用。追溯至十五年前,朱元璋还在艰难的创业阶段,那时他正准备攻打和州。某日,朱元璋骑马经过田间,遇到了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这位男子跃身而起,表明愿意投奔朱元璋。朱元璋起初以为这人是因为饥饿才来参军,但经过交谈才知道,原来他名叫常遇春,曾是山中的一名土匪,且并不缺吃少喝。常遇春心中不满过一辈子土匪生活,便决心下山投靠大志的朱元璋。奇妙的是,常遇春在田野里小憩时,梦见“天命”告诉他“主人来了”,当他醒来便遇到了朱元璋,决定跟随他一生。
常遇春逐渐成为朱元璋身边最得力的先锋大将,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的多次战役中,他的作用不可或缺。公元1367年,随着张士诚被灭,朱元璋决定向北伐,攻占元朝中原。对此,朱元璋曾如此评价道:“诸将,持重有纪律,得为将之体者,无如徐达;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无如常遇春。”这番话不仅彰显了徐达稳重扎实的指挥才能,更突出了常遇春在攻城战中的勇猛与果敢。他被认为是不可匹敌的猛将。在这句话的印证下,常遇春被委以重任,带领大军北伐,最终攻下了元朝的大都,而元顺帝则仓皇北逃。
但对于朱元璋来说,虽然元朝的统治在中原已结束,但元顺帝始终是一个潜在威胁,因此他决定让常遇春带领九万精兵攻占开平府。常遇春在战斗中展现了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勇敢,总是冲在最前线,激励士兵奋勇杀敌;二是迅速,他不擅长持久战,但擅长速战速决。在常遇春的带领下,大军迅速攻到开平府下,令蒙古军措手不及。《明实录》简洁地总结这场战役:“开平王至,蓟北皆平!”常遇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开平府。
然而,尽管战役胜利,常遇春却在凯旋途中因病去世,年仅40岁。他的去世,令朱元璋无比悲痛。常遇春不仅为朱元璋夺得江山,还在多次困境中挽救了他。失去这样一位重要的将领,让朱元璋极为惋惜,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他举行盛大的葬礼,以示纪念。
常遇春的灵柩运送至南京时,朱元璋亲自带领太子及文武大臣出城迎接,对着常遇春的遗体,泪流满面。礼部原本为常遇春准备了宰相级别的葬礼,但朱元璋依然不满意,觉得没有足够的规格可以匹配常遇春的英勇与功绩。经过多方思考,礼部最终决定参考北宋名臣赵普的葬礼。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重要谋士,开创了宋朝的重要战略,赵普去世时,宋太宗赵光义为他举行了极为隆重的葬礼。为了给常遇春办一个合适的葬礼,朱元璋模仿赵普的葬礼规格,特意辍朝五日,并亲自为常遇春书写神道碑,追封他为中书右丞相和开平王。
虽然常遇春的葬礼规格与赵普的葬礼相当,但历史评价却略有不同。赵普精于权谋,而常遇春则以直率的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被朱元璋深深铭记。常遇春的忠诚与勇敢,值得后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