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一年,汉献帝颤抖着将帝位的权柄交给了曹操,标志着曹操正式登上了魏王之位。为了表示这个“王”并非普通之王,献帝特意赋予曹操三万户食邑,并且赋予他不必称臣、不必下拜的特殊权利,简直是在承认曹操几乎已经具备了天子的地位。然而,曹操显然并不满足,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于是,他通过祭祀礼仪得到了天子才能使用的权力,同时也为自己的儿子封上了列侯之职。至此,曹操掌握的权力和他所享受的待遇几乎与皇帝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差别,或许就是他并未取下汉献帝头上的帝冠。而用一种较为文学化的说法来形容,那就是曹操虽没有天子的名分,却已然拥有了天子的实权。
按理说,曹操距离称帝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且这一步是否跨出,完全由他自己做主。那么,为什么曹操最终没有选择称帝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曹操之所以没有称帝,是因为他不敢冒险,怕一旦称帝会引来巨大的风险。然则,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片面。回顾曹操的一生,他从来没有表现出过半点胆怯。在废立皇后、诛杀皇子等大事上,他从未犹豫过片刻。假如曹操真心惧怕风险,又怎么会做出如此大胆且决绝的举动呢?所以,曹操是否称帝,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不大,核心的原因其实在于他自己内心的决策。
实际上,曹操在当时的权力巅峰时,曾有过一番话,这句话揭示了他真正的想法,并且解答了他为何没有称帝的谜团。
曹操曾遭到身边许多人的劝说,希望他能够称帝。在曹操当上魏王之后,周围自然涌现出不少阿谀奉承之人,其中,夏侯惇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曹操的心腹爱将,夏侯惇一直忠诚于曹操,但当时,曹操的许多将领已经被授予了魏国的官职,而夏侯惇却仍旧保留汉朝的职务,这让他心中颇为不满。于是,夏侯惇几番上书,要求更改职务,转而担任魏国的职务。曹操为了不让夏侯惇的身份降低,一开始没有答应。然而,夏侯惇并没有因此放弃,最终被任命为魏前将军。此时,曹操已然当上魏王,且享受的待遇超过了许多国家之君,夏侯惇再次上书,言辞恳切地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立为帝。
面对夏侯惇的劝说,曹操并没有立即做出反应,因为他知道夏侯惇是出于真心劝告,然而,孙权的劝进信却让曹操不得不认真思考此事。孙权的身份在当时举足轻重,他作为三分天下的另一方巨头,如果曹操对此仍然无动于衷,可能会引发更加复杂的局面。孙权劝曹操称帝的动机并非出于对曹操的真诚,而是为了分散刘备的怒火。因为孙权的部下吕蒙攻占了荆州,而马忠则杀死了刘备的二弟关羽。为了求得曹操的庇护,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却没料到曹操反而为关羽举行了安葬仪式。为了解决与刘备的矛盾,孙权便劝曹操自立为帝,借此在曹操面前寻求庇护。
面对孙权的劝告,曹操显然并没有被其甜言蜜语所迷惑,反而冷静地思考了称帝的得失。虽然孙权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为自己着想,但曹操并没有让自己的判断受此影响。曹操将孙权的劝言展示给了群臣,并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并没有称帝的打算。
这时,夏侯惇再次主动站出来,迫切劝说曹操:“殿下戎马一生,功业显赫,百姓依赖,天命所归,何疑之有?”这番话再次推动了曹操的思考。尽管群臣纷纷劝进,曹操依旧坚定自己的立场。他看着身边的将领和文臣,最终语出惊人:“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这句话揭示了曹操真正的心思。他直言,若天下的权力最终归属于曹家,那么自己宁愿效仿周文王,充当背后推手,扶持自己的儿子完成伟业。周文王,虽为周朝的奠基者,却未曾称王,而是忍辱负重,为后代铺路。曹操显然也在借此言辞表明,自己并不急于称帝,而是将这份重任留给后继者。
因此,曹操始终未选择称帝,并非因为外界阻挠,而是因为他内心深处始终自认自己是汉朝的臣子,心中并未有称帝的欲望。最终,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称帝,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令人讽刺的是,曹操一生未称帝,而刘备虽曾自称汉帝,实则一生都受到“汉贼”的诟病。曹操这一生的选择,或许正是历史给他开下的一个沉重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