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时期,保州宗室以其显赫的血统和独特的地位而著称。他们是宋翼祖赵敬的后裔,起源于赵敬的长子赵弘道和三子赵弘任两大支系,与宋太祖赵匡胤所属的次子赵弘殷支系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个尊贵的宗室家族原本居住在保州(今河北保定),作为“围城”居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和事务都由保州敦宗院精心管理。
在战火纷飞的建炎初年,朝廷与外界的联系被无情地切断。绍兴九年(1139年),仅有数十名幸存者,包括四位官员,艰难南渡。面对宗室血脉的岌岌可危,宋高宗果断下诏,将这些幸存者纳入宗室籍册,并按照京城宗室的标准授予他们官职。尽管在南宋时期,保州宗室的荫补及俸禄待遇不及其他宗室成员,但皇帝通过建立敦宗院、提升任官级别等举措,巧妙地维系了这一血脉的延续与繁荣。
族支历史
保州宗室的渊源,我们追溯至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被誉为“翼祖”。赵敬膝下有三子:长子赵弘道、次子赵弘殷(即赵匡胤之父)以及三子赵弘任。保州宗室的成员,正是源自这一血脉,但特别排除了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及其直系后裔。这一独特的家族分支,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宗族文化的复杂与精妙。
在南宋时期,随着金军的不断南侵,宋室不得不南渡长江,以避战乱。这一历史事件导致保州宗室成员数量急剧减少,家族的延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确保保州宗室血脉不至断绝,朝廷特别颁布诏令,允许那些原本不属于宗室的人加入宗籍,以此来增强家族的力量和影响力。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对保州宗室血脉传承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族血统和身份认同的深刻关注。通过吸纳新的成员,保州宗室得以在动荡的时代中保持其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重要角色。 同时,这一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变化。新加入宗籍的人可能会带来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联系,从而影响保州宗室的传统结构和运作方式。这种融合与变革为保州宗室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可能为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历史名人
赵加超: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人,宋翼祖后裔。咸平三年六月丙午朔,授左屯卫将军致仕。
赵希素:北宋保州宗室,保州监押、侍禁。咸平五年,罢其官。
赵永宁:宋翼祖之后。元祐五年,赵永宁由供备库使升迁为相州钤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