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和亲政策,起初并没有让真正的公主嫁出去。事实上,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汉朝将女子作为人质的情况。相反,匈奴为了迎娶所谓的“公主”,甚至不得不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作为质子。
汉朝的和亲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刘邦。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亲自指挥了32万大军北伐匈奴,但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了整整七天七夜。在经过几番努力后,刘邦通过陈平的计谋,成功地与匈奴单于阏氏建立了联系,最终说服冒顿单于解围。白登山之围让刘邦深刻意识到匈奴的强大,因此在娄敬的建议下,他决定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不断的入侵。
刘邦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将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然而,吕雉坚决不同意这个决定,她日夜啼哭,逼得刘邦最终决定由一名宗室的女子假扮公主嫁给冒顿单于。这一举动成了历史上的惯例,汉朝在之后与匈奴、乌孙等草原民族的和亲中,几乎所有的“公主”都是假冒的。最初,这些“和亲公主”还是来自宗室的女子,虽然她们不是直接的王朝继承人,但至少是有皇家血统的。后来,情况变得更加随意,甚至连宫女也能被任命为“公主”嫁出去。
实际上,汉朝从未真正将公主嫁给外族领导人。打破这一传统的第一人反而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挽救其心腹将领契苾何力,李世民同意将自己第十五女新兴公主嫁给薛延陀首领真珠可汗。然而,契苾何力因感到内疚,坚持要求李世民悔婚。为了避免对大唐形象造成不良影响,李世民通过一系列计谋让真珠可汗中了圈套。真珠可汗带着大量牲畜远道而来,却因恶劣天气和牲畜的死亡,未能如期到达,最终使李世民没有必要兑现承诺。
唐朝真正与外族联姻的第一位公主,是唐肃宗的第二女宁国公主。她在乾元元年(758年)被嫁给回纥英武可汗。此后,唐朝不再遵循传统,陆续将多位公主嫁给回纥的可汗,如唐德宗的第八女咸安公主、唐穆宗的第四妹太和公主等。
回到汉朝,匈奴是否知道他们所接受的“和亲公主”其实并非真正的公主呢?在最初,匈奴的确被蒙在鼓里,因为汉朝的皇帝子女众多,连汉朝的官员也无法完全掌握每个皇子公主的具体情况。即使是汉武帝驾崩后,幼子刘弗陵即位,燕王刘旦(汉武帝第三子)也对此表示怀疑,甚至派人去打探真相。而另一例子是唐玄宗,他的中亚舞姬所生的女儿李虫娘,直到唐玄宗去世,才被人知晓。
匈奴虽然没有识破假公主的身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因此感到愤怒。原因很简单,和亲公主的身份问题对匈奴来说并不重要。汉朝的和亲从来没有涉及到质子的概念。质子通常指的是双方国家用来保证和平的高层领导人的亲属,如儿子或侄子,且从未有过用女子做质子的情况。而匈奴需要和亲,并非因为公主身份的真假,而是为了通过这一“演戏”来换取丰厚的嫁妆,从而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对于匈奴来说,公主不是真正的政治工具,而是一个交换的筹码。
更重要的是,和亲后,匈奴通常会派出自己的儿子作为质子,留在汉朝朝廷。这一习惯成为了后来与汉朝的和亲协议中的固定程序。甚至,匈奴人自己开始称自己为和亲公主的后代,许多人甚至改姓“刘”,如刘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最后,虽然和亲和质子的概念通常被混淆,但在汉匈关系中,真正的质子往往是匈奴送往汉廷的,而不是反过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事件就是汉朝在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当时,汉宣帝为了平息匈奴的要求,接受了和亲的协议,并且送出了宫女王昭君,后者虽非公主,但依旧成为了匈奴的“宁胡阏氏”,并且通过这一行为,汉朝实际上也得到了匈奴人送来的质子——长子铢娄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