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三年的四月初一,唐太宗李世民带着太子李治离开长安,前往终南山的翠微宫避暑。这座宫殿距长安太极殿约三十多里,是李世民亲自修建的专属避暑胜地。在翠微宫,李世民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健康状态,气色尚佳,但很快,身体出现了剧烈变化。据《资治通鉴》记载,到了五月中旬,李世民的病情加剧,出现了“苦利增剧”的症状,甚至开始面临“昼夜不离太子”的情况,且有数日未进食,脸色苍白、精神萎靡。
作为一位英明的帝王,李世民很清楚自己时日不多。于是,他立刻召见了程咬金,并将掌管飞骑营的权力交给了他。这是李世民第一次将飞骑营的控制权交给别人,而程咬金,作为最得宠的武将之一,担负起了这一重大责任。
提起飞骑营,其历史要追溯到玄武门之变。当时,李世民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顺利继位,巧妙地收买了禁军将领,使得李渊在关键时刻丧失了军权。即位后,李世民深知权力要掌控在自己手中,便将玄武门的禁军改为飞骑营,并且各营之间设立了制衡机制,始终保持着对飞骑营的绝对控制。程咬金从贞观十七年开始负责玄武门的守卫,唐太宗征战辽东时,又派他留守京师。李世民晚年,程咬金被认为是最为信任的将领,他的忠诚与智慧,得到了李世民的极大赏识。
当李世民意识到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时,便决定将飞骑营的控制权交给程咬金,确保太子李治能够顺利登基。在这一决定中,李世民显然是希望避免历史重演,再度发生“玄武门之变”的悲剧。公元649年5月26日,唐太宗李世民在翠微宫去世,李治则在极度隐秘的情况下处理丧事,仅有长孙无忌、褚遂良和程咬金等几位亲近的大臣知晓此事。
《资治通鉴》记载,李治在李世民死后并未立即宣布丧事,而是默默处理了后事。直到五月庚午那日,李治才命令飞骑营、劲兵及旧将护送太子回长安。辛未那天,李治顺利进入京城,途中,御马舆依旧如常,侍卫们也维持平日的阵容,未见任何异常。唐太宗的遗体随同生前的仪仗被送回长安,两仪殿。
程咬金作为飞骑营的指挥官,迅速控制了长安城的交通要道,为李治的登基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李治登基后,程咬金带领禁军严密守卫皇宫,确保政权的稳固。此举持续了三个月,足见程咬金在李治即位过程中的重要性。
然而,曾经的大功臣也难免遭遇命运的波折。李治继位后,逐渐感受到朝臣权力斗争的压力,尤其是关陇集团的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在唐太宗时期已经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物,且他带领的关陇集团也逐渐形成了紧密的联盟。李治心中隐隐感到这些势力可能会侵蚀他的权力,而隋炀帝被废除的惨痛教训则使得他更加警觉。于是,李治决定采取分权制衡的策略,通过培植自己的势力来对抗关陇集团,在军事上,程咬金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然而,仅仅依靠程咬金还不够,李治还与武则天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两人携手共同治理国家,被称为“二圣临朝”。武则天在这一时期推动了许多政治改革,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朝廷的官员队伍更加庞大,且大多与长孙无忌的关陇集团相抗衡。李治对武则天的宠爱逐渐深入,尤其是在长女夭折后,他萌生了废除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念头。然而,这一计划遭到了长孙无忌及其他大臣的强烈反对。
在这场“废后风波”中,李治终于下定决心,反击长孙无忌,最终将其罢职,并迫使其自杀。此举标志着李治在摆脱朝堂势力上的一大胜利,但这一行动也埋下了他将来面临巨大的挑战。出乎李治意料的是,武则天对权力的执着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而她也成功登上了历史的巅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位女性皇帝。
至于程咬金,虽然与武则天的直接接触较少,但他依旧凭借自己的聪慧与谨慎,成功躲避了政治风暴。程咬金虽然在武则天初期的崛起过程中有过些许交集,但并未产生过多的冲突。首先,程咬金年纪渐大,不再有过多的野心;其次,他始终是一个有着坚定军人立场的将领,且对朝堂的权力斗争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最终,程咬金安享晚年,并于公元665年以77岁高龄去世。
综合来看,程咬金之所以能够平安度过这一历史变迁,并非因为他具备过人之处,而是他深谙权谋,懂得在关键时刻适时隐退,避免与当时的权力斗争产生过多关联。这样,他最终成为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平安过世,留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