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北伐
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的春季,诸葛亮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筹备,决定发起对魏国的第一次北伐。这次出征,诸葛亮选择了一条战略性极强的路线。与魏延建议的直接攻打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不同,诸葛亮认为这一进攻方式过于短视,缺乏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他决定选择子午谷北上的道路,这条路线既能避开魏军的强大防线,又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为了最大化攻击效果,他将兵力分为两部分:其中五千精锐士兵负责突袭,另外五千则负责保障粮草的补给,预计能在十天内成功奇袭魏国的长安。
与此同时,诸葛亮亲自带领主力军队从斜谷出发,准备横扫魏国咸阳以西的领土。诸葛亮的设想是,通过进攻坦道来平定陇右地区,确保后方的安稳,从而能集中兵力对魏国发起更大的攻击。表面上,他声称会直接攻打长安,但实际上,他巧妙地将赵云和邓芝派遣到斜谷,引诱魏军主力曹真前来应战。魏军因此将注意力集中在斜谷,给了诸葛亮机会,他成功地切断了魏国的关中防线,迅速进攻了魏国的陇西地区。
这次北伐的规模空前,诸葛亮不仅做好了与西部戎族的战略协调,还利用魏蜀多年未开战的时机,成功地吸引了西部地区的支持。在此期间,陇西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宣布归附蜀汉,给魏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关中响震”的消息传来,蜀军的进攻逐步吞并了陇西五郡,甚至一度让诸葛亮的战略目标超越了长安,转向了完全占领陇西五郡,吞并凉州。
然而,形势的变化总是瞬息万变。为了更好地推动北伐,诸葛亮命令马谡驻扎在街亭,防止魏国从东线增援陇西。但马谡的防线未能抵挡住魏军将领张郃的进攻,最终蜀军在街亭败北。由于魏军的压制和西线的复杂局势,诸葛亮只能决定撤回汉中,从而使得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北伐
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12月,诸葛亮再次发动北伐,这一次,他选择了从散关进攻陈仓的路线,而不再从祁山出发。这次北伐的持续时间不到三周,魏国援军迅速赶到,诸葛亮决定带领蜀军撤回汉中。与第一次北伐相比,这次北伐的规模相对较小,战略意图也有所不同。
此次北伐的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魏国大将曹休在东线对孙吴作战时惨败,导致关中防守力量大幅削弱。其次,诸葛亮的目标并不是大规模的进攻,而是希望利用这一机会配合东吴的战斗。若能够迅速占领陈仓,则不失为一大胜利,但若未能成功,也能保证安全撤退。因此,这次北伐的规模和准备都显得相对保守,最终未能取得显著战果。
第三次北伐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诸葛亮发起了第三次北伐,目标锁定在魏蜀边境的武都和阴平两郡。这两郡对于蜀汉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武都郡,它是进攻陇西的关键通道。这次北伐,诸葛亮并没有亲自出征,而是派遣了将军陈式率军进攻。
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迅速带兵增援,诸葛亮见状,立刻派兵支援陈式。由于魏军见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已出动,未敢再与蜀军交战,只得撤退。最终,陈式成功占领了武都和阴平两郡,为蜀汉的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持。
第四次北伐
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再次发动北伐,战略重心依旧集中在陇西一带。他围困祁山,并试图联合鲜卑的轲比能等力量来分散魏国的防御。然而,围困祁山的行动并未取得显著进展。
在围困期间,诸葛亮多次尝试诱使魏国大将司马懿出战,并最终在一场局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俘获大量战利品。但随着雨季的到来,蜀军的粮草供应出现了严重问题,诸葛亮不得不放弃围攻,撤回汉中。
第五次北伐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决定发动第五次北伐,这一次,他决定通过斜谷直接进入关中,并在五丈原与魏国的司马懿展开对峙。五丈原与北原之间的渭水成为两军之间的天然屏障,诸葛亮的目的是利用这一地理优势,迫使魏军与之决战。
然而,司马懿早已预见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迅速调动郭淮驻守北原,阻止蜀军通过渭水发起进攻。为了避免粮草不足,诸葛亮采取了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进行粮草补给,同时在五丈原进行屯田准备长期对峙。尽管蜀军多次向司马懿发起挑战,但司马懿始终保持坚守不出。经过百余天的对峙,诸葛亮因病去世,蜀军被迫撤回汉中。
北伐的得失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尽管未能最终实现“隆中对”中的大计,但它们在战略层面上不断调整,显示了诸葛亮在军事战术上的灵活性。从第一次的攻占凉州,到后来的围点打援,再到最后的消耗战,诸葛亮的北伐逐渐从攻城转向阵地战,每一次都在变化中追求新的突破。尽管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些北伐仍然对魏蜀两国的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国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了防守反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