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0年7月,秋七月,魏明帝曹睿下令,大司马曹真和大将军司马懿联手伐蜀。那时,魏国正面临来自蜀汉的频繁袭扰,再加上东线石亭之战的失败,整个魏国的军事面子几乎全失。为了挽回颜面并重振军威,曹睿决定发动一次决战,力求通过这场战役恢复魏国的自信。
曹真初步的战略设想是,他亲自率领主力军队从褒斜道出发,同时派遣其他魏军分路进攻,形成包围之势,最后集中兵力在汉中地区一举收复汉中。而在此之前,魏明帝与众多大臣商讨时,司空陈群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指出,魏国历史上曾因过于依赖粮草的运输问题而失败,例如武皇帝曾经带兵攻打张鲁,占领敌人地区后,粮草短缺导致了战局的恶化。如今,魏军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地形,特别是褒斜道的险峻地势,运粮极为困难,且一旦遭遇敌人的反击,魏军的后勤保障很可能被切断,最终可能会陷入困境。
然而,曹真对于这些意见并不退缩,他决定改变策略,改为从子午道出发,尽管这一条道路在过去曾被魏延建议过,却因为风险过大被丞相否决。子午道的优势在于它直接连接了汉水,魏军可以利用水路与陆路并行作战,这样便能充分调动兵力进攻汉中。曹真依然坚信,这是突破敌人防线的最佳选择。
230年秋,曹真发动了精心策划的汉中之战。第一路军由他亲自指挥,从长安出发,沿子午道进军,直取汉中的南郑;第二路军由张郃带领,从郿县出发,经褒斜道攻入汉中;第三路由司马懿指挥,他沿汉水逆流而上,水陆并进,从魏兴郡进攻;第四路军由郭淮从陇西出发,进攻武都。曹真集结了魏军西线、南线的20万大军,所有魏国的顶尖将领——曹真、司马懿、张郃都亲自出马。
司马懿对于这次战役心情复杂,尤其是他被派遣溯汉水而上,这完全不是他所习惯的战术。汉水湍急且水道狭窄,行军不仅艰难,而且要在水路中开辟道路,增加了巨大的难度。虽然他对此心生不满,但由于上次与曹休合作时的消极态度给曹睿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司马懿只能无奈执行命令。
蜀汉丞相诸葛亮得知魏军来袭后,立刻执行了运动战防御策略。他迅速将蜀中主力调集到汉城、乐城,并将精兵驻守在赤阪(子午道南出口)。与此同时,他命令李严从江州调兵增援。当李严得知此命令后,竟提出条件,要求先被任命为开府,再愿意带兵北上。诸葛亮深知局势紧急,不得不妥协,将李严的儿子李丰任命为江州都督,随后李严才带领两万部队赶往汉中。
在这段时间里,曹真在行军途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进入秦岭之后,连日的暴雨导致栈道被冲毁,魏军不得不在恶劣天气中修复道路,行军速度缓慢。士兵们的士气低落,很多人开始抱怨,行进的进度远远低于预期。陈群等大臣纷纷劝曹睿撤军,认为这场战争已经变得难以取胜。经过慎重考虑,魏明帝最终决定撤回大军。九月,撤军命令下达,曹真不得不班师回国。
尽管撤退的命令已下,东线的司马懿仍然继续执行自己的计划,他已经推进到赤坂前线,但此时并未遭遇强烈的抵抗。由于蜀汉缺乏足够的水军,司马懿能够快速撤退,蜀汉未能抓住机会进行有效的追击,错失了战机。
然而,最为惨痛的失败来自于魏军的西路指挥官郭淮。他在与蜀汉的魏延交战时遭遇惨败。魏延的战略出奇制胜,他不仅准确预判了郭淮的动向,还出其不意地从西北方向发起进攻,攻破了南安郡。双方的军力相当,但魏延凭借着出色的战略和指挥能力,以小胜大,成功击溃了郭淮。
这次失败令整个魏国的军界震动。郭淮作为魏国的重要将领,败给了蜀汉的魏延,这一战的胜利也让魏延声名大噪,不久后他被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并被封为南郑侯。曹真虽未在汉中战场上取得预期的胜利,但也因战局的复杂性,导致了魏国内部的军事士气低落,魏国的高层决策受到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