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勇士”蒙恬在被胡亥和赵高合谋陷害致死后,他所指挥的三十万长城军团被王离接管。然而,这支军队在王离的带领下参加了秦末平叛的军事行动时,人数已经大幅缩减,只剩下二十万人。这是因为原本属于长城军团的十万士兵在混乱中逃散了。至于具体的逃散经过,在本篇文章中未作详细叙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笔者以往的相关文章,了解更多详细情况。
在秦朝参与平叛的战争中,章邯将秦军分为两路。王离带领长城军团围攻巨鹿,而章邯则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驻扎在巨鹿城南,肩负起为王离军队输送粮草的重任。巨鹿之战,不仅是项羽成名的关键一役,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经典战例之一。项羽在杀死宋义之后,成功掌控了楚军的指挥权,这为他后来敢于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奠定了基础。
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战斗,最终秦军以惨败告终,王离被俘,长城军团几乎全军覆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章邯为何没有将全部兵力投入决战?凭借他深厚的军事才干,应该能意识到这场战斗的关键性,明白这是秦军与项羽之间的生死较量。
关于这一点,传统解释普遍认为章邯在决战中受了伤,因此未能及时支援王离,而王离所写的求救信也被章邯的弟弟章平扣押,最终导致了长城军团的覆灭。然而,这一解释并不完全站得住脚。作为全军主帅,章邯不可能轻易受伤,尤其是在古代战争中,像他这样的人才,绝不可能亲自上阵,冲锋陷阵的事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实上,古代的将军们肩负重责,身经百战,深谙军事理论,他们的任务是指挥全局,通常不会亲自投入前线。即便是力大无穷的项羽,也很少亲自上阵,许多关于他勇猛的记载,其实是侧面衬托其领导力和威望。
从古代的军事现实来看,像章邯这样重要的将领,绝不可能在此时受伤。即便王离的长城军团遭受惨重损失,最大损失也不会超过一万人,而章邯依旧拥有十九万兵力。此时的章邯根本不需要亲自上阵,这使得他受伤的说法显得站不住脚。
对章邯没有及时救援王离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王离与章邯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王离是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而蒙恬则是秦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出自将门之家。根据史料,王翦与蒙家关系深厚,经常与蒙恬的父亲蒙武并肩作战,因此王家与蒙家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而章邯则是秦二世胡亥的心腹,属于赵高派系,晋升至“九卿”之一。此时的章邯,已经与赵高形成了深厚的利益关系。历史上,许多人误以为章邯是秦国的忠臣,实际上他也充满了奸臣的特质,往往在权力斗争中暗中参与。
由此可见,王离与章邯本是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两人在性格和立场上的冲突使得他们难以和睦相处。尤其在王离战败之后,章邯依然在王离的指挥下行动,而王离的资历明显高于章邯,这使得王离内心不满,心生不服。
其次,章邯可能早已有叛变的打算。赵高与章邯的矛盾,是导致章邯叛变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这种矛盾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早在之前,就有不少人建议章邯在乱世中自立门户,追求个人的权力和独立。这种思想的滋生,可能是章邯逐步与赵高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在巨鹿之战中,章邯的消极怠战态度,并非偶然,而是他早已心生叛意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从史料来看,章邯在击退赵军后,虽然一度围困巨鹿,但在王离赶到后,他却主动撤退,这直接导致了王离陷入困境。如果章邯真心想救王离,他完全可以绕过强楚,从东面进攻齐军,打开一条生路,为王离带来一线希望。显然,章邯没有这样做,这也为长城军团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综上所述,章邯的消极态度和背后复杂的权力斗争,直接导致了王离的悲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细节依然迷雾重重,但这场背叛无疑是秦朝灭亡前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