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攻占徐州之后,白门楼上发生了一件颇为耐人寻味的事件。吕布,作为徐州的割据一方的主宰,面对曹操的强大压力,急于向曹操投降,恳求保命。然而,在这时,他的两位得力部下,陈宫和高顺,竟然选择了宁死不屈,毅然赴死。特别是高顺,曹操对待他态度的不同,也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疑问。为何曹操没有尝试劝降高顺,而是直接下令将其斩杀呢?
一、勇猛无敌的高顺
在吕布麾下,陈宫以智谋著称,而高顺则以勇猛而闻名。他不仅战功显赫,而且在军事战略上也有出色的表现。高顺是吕布手下的顶尖武将之一,屡次被派遣执行重要任务,并且无一失手。在小沛之战中,高顺与张辽一起击败刘备的部队,他不仅亲自带领兵马围攻刘备,还在曹操援军赶到时,单挑曹操的猛将夏侯惇。尽管在四五十回合后,高顺败下阵来,但他依然给夏侯惇带来了不小的伤害,尤其是夏侯惇的左眼被高顺的部下曹性射中,可以说,高顺的武艺已是非常高强。
更重要的是,高顺指挥的部队被誉为“陷阵营”,无论是在装备还是作战力上都属一流。在吕布军中,高顺的部队无坚不摧,这也让高顺成为了吕布军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的勇武、战术和指挥能力都使他成为吕布的重要支柱。然而,尽管高顺如此出色,曹操却未曾尝试收降他,这与曹操一贯的唯才是举的政策显然不符。
二、忠诚无畏的高顺
高顺在吕布麾下的忠诚是出了名的。他不仅在战场上无所畏惧,对吕布的忠心也十分坚定。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吕布对高顺却并不完全信任。高顺不仅为人正直、清廉,且极具威严,不饮酒、不贪图私利,常常提出忠告,劝吕布避免不明智的决策。尽管如此,吕布始终难以信任高顺。
在郝萌叛乱的事件中,吕布在逃亡时投靠了高顺的营地,可见吕布曾经依赖过高顺的忠诚。然而,尽管高顺成功平定了叛乱,吕布却疏远了他。在之后的事情中,吕布不仅未曾感谢高顺的帮助,反而将高顺的部下交给了魏续,只有在作战时才会归还高顺。这种冷落并没有改变高顺对吕布的忠心,他依然对吕布毫无怨言,始终忠诚履职。
高顺的忠诚,尤其是在吕布对他有所疏远时,显得尤为令人钦佩。这种忠心不仅在吕布的军队中树立了威信,也使得他在与曹操的对战中屡屡取得胜利。然而,这份忠诚,也成了高顺命运的致命点。
三、高顺的死,注定不可避免
当高顺被俘后,曹操并未立即杀他,而是问他是否有何话要说。高顺的沉默令曹操愤怒,他随即下令将高顺斩首。从这一细节来看,曹操并非没有给高顺机会,而是高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命运。曹操虽然问话,但他心里已没有放过高顺的打算,因为他深知,高顺一旦投降,自己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反而可能引来更多的麻烦。
高顺的沉默,是对曹操态度的蔑视。他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逃,曹操的态度已经决定了他的死期。相较于其他投降的将领,曹操并没有给予高顺任何劝降的机会,而是直接下令斩杀。可以说,这一切都源于高顺对吕布的忠心。他的忠诚,不仅让他无法投降曹操,也让曹操意识到,如果高顺活着,将来必定成为吕布的支持者。
结语
高顺,作为吕布麾下的首席大将,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格,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尽管他在战场上屡建战功,指挥的“陷阵营”也屡屡斩获胜利,但在被俘之后,曹操却没有丝毫招降他的打算。高顺之死,不仅仅是因为他与曹军的多次交锋,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他对吕布的忠心。曹操知道,如果收降吕布,高顺仍会效忠吕布;如果不收降吕布,高顺则可能为吕布复仇。无论如何,高顺都无法成为曹操的部下。
因此,曹操为了避免未来的隐患,果断斩杀了高顺。这一决策,体现了曹操一贯的果断与深思熟虑,也使得高顺的忠诚与悲剧成为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