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建立了大顺国,三月,他攻陷了北京,导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从而宣告了延续276年的大明王朝的终结。对于明朝的灭亡,许多人认为崇祯皇帝并非其直接原因,甚至有些人认为崇祯原本是有机会救国的,若他能够作出正确决策,或许能够振兴大明。然而,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尤其是葡萄牙发现的两封信,揭示了一个不同的真相,让我们得以窥见崇祯是否真的是一位明君,或仅仅是个优柔寡断的帝王。
这些信件的存放地,是位于葡萄牙里斯本的阿儒达图书馆。这里收藏着大量的历史文献,尤其是关于亚洲的档案,其中便包括了两封特殊的信件。这两封信分别是明朝的两位皇帝,天启和崇祯,写给葡萄牙求援的信。从这两封信背后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崇祯的决策是如何影响了国家的命运,以及他是否真如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错失了挽救明朝的机会。
第一封信与崇祯无关,它的背后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心声,信件写于1627年,正值天启七年,天启皇帝临终时所下的遗诏。信的内容简单直接:“因澳门是大皇帝的领地,故在此情急之下应该效力,以谢皇恩。”这封信表明,天启希望葡萄牙帮助明朝对抗东北的女真人,借助洋人的力量。其实,早在1621年,西学专家徐光启就曾向朝廷建议过类似的方案。他提出:“西洋大铳可以制奴,乞招香山澳夷,以资战守。”他的意思是,西方的火枪威力强大,足以抵抗女真入侵,因此可以向葡萄牙请求帮助,利用洋人的火器来对抗敌人。
徐光启是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西学家之一,他对西方科技和军事装备十分推崇。与此同时,葡萄牙人也渴望能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影响力,尤其是通过传教活动来扩大他们的影响力。于是,葡萄牙集结了一支小规模的部队来支援中国,尽管由于水土不服的问题,他们的援军并未取得显著成果,但他们所提供的先进装备在后来的宁远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让明朝朝廷逐渐认可了葡萄牙人的军事价值。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天启皇帝才在1627年向葡萄牙求援。虽然原版的诏书已不复存在,但其翻译版本却被保存在葡萄牙的博物馆中,成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依据。
第二封信的时间则是在1632年,即崇祯四年。信中崇祯写道:“我们对天主充满信心,知道随着他们的到来,战争很快便会结束。此事成功后将会给澳门以及天主教在华传播带来积极影响。”这封信再度表达了希望与葡萄牙合作的愿望,同时给予葡萄牙传教权作为回报。这一切的推动者依然是徐光启,他在崇祯二年就提出了请求,建议明朝再次寻求葡萄牙人的帮助。
当时,徐光启的建议得到了实际响应,葡萄牙派来了32位军事专家来北京,协助训练明朝士兵。这批士兵使用的火枪技术,对于打击女真骑兵的八旗军队效果显著。然而,命运的转折出现在1632年。当时,满洲的孔有德投降了满清,并重创了明朝的火枪部队,导致这支部队的战力受损。于是,徐光启再次写信给葡萄牙,希望得到新的援助。
葡萄牙人再次响应,派遣了320名军事专家来协助中国。但这次,问题出现在了崇祯皇帝身上。崇祯的心腹卢兆龙认为,作为“天朝大国”,明朝理应拥有能够制造火器的本土人才,根本不需要依赖外来力量。而且,卢兆龙还提出,葡萄牙人来中国或许并非纯粹出于援助之心,更多是为了摸清中国的军事机密,甚至可能是为了暗中观察中国的虚实。这一番话打动了崇祯,结果他决定将葡萄牙的援军遣返回国,这一决定让徐光启感到极为失望,最终导致他在次年去世。
从整体大局来看,卢兆龙的观点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葡萄牙毕竟是外国势力,面对日益强大的女真,明朝应当更加警惕外敌的侵入。但在那个危急关头,葡萄牙的援助无疑是明朝急需的救命稻草。然而,崇祯的优柔寡断和疑虑重重,最终让他错失了一个重要的合作机会。可以说,崇祯的犹豫和对外部帮助的排斥,正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这两封信,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崇祯在处理国家危机时的优柔寡断,错失了许多可以扭转乾坤的机会。而葡萄牙对明朝的帮助,若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或许会给明朝带来不同的结局。因此,崇祯的失误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也是整个明朝在危机时刻无法有效应对外部威胁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