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一种观点在流传,认为关羽不过是一个名不副实的角色,所谓“杀颜良”不过是依靠偷袭,而“斩文丑”则并非关羽所为,实际是曹操的功劳。甚至还有人认为,他的其他战绩也并不出色,根本没有资格成为五虎将之首。与其相比,张飞更为出色,至少他曾单枪匹马与张郃交战,并且在入蜀之战中展现了不俗的军事才能。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若关羽真只是凭借刘备的弟弟身份才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那么或许他在蜀汉的影响力也未必能令人信服。而且,刘备虽有许多缺点,但他对人的识别能力却相当精准,擅长选贤任能;此外,曹操对关羽的高度重视也并非空穴来风,这难道仅仅是被蒙骗了吗?
至于关羽的实际能力,我们不必从他的早期经历说起,毕竟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未必完全准确。不过,樊城之战的表现,足以让我们窥见关羽的军事才干。
要了解樊城之战的背景,我们得从赤壁之战谈起。曹操在赤壁战败后,派曹仁等人留守荆州,而刘备则联合孙权进攻曹仁。刘备的任务是断绝曹仁的后路,为此,他命关羽守卫北道。然而,刘备成功占领了荆南四郡之后,便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并封他为荡寇将军。
当时,荆州一共包括七个郡,而刘备和孙权各自占有其中的一部分。孙权占据江夏,而刘备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四个郡。到209年,周瑜大破曹仁,夺回南郡南部地区,所谓“借荆州”即为孙权将这一部分土地借给刘备。
随着形势的变化,刘备决定进入益州,这时他便派遣关羽留守荆州,防备东吴的威胁。关羽不仅在军事上有出色表现,在治理方面也同样优秀,刘备把荆州重任交给他,足见其信任。
然而,随着蜀中的局势发生变化,刘备不得不将重要的谋士和武将召回,关羽独自留守荆州,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局势,他并没有让刘备失望。关羽的忠诚与能力,是他在这片土地上获得权力和尊重的根基。
在经历了诸多政治和军事变故后,孙权希望重新夺回荆州的南部地区。于是,双方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决定按湘水为界分割荆州。这个协议没有根本性地解决双方的矛盾,反而使得蜀吴关系逐渐恶化。
接下来,曹操见刘备在汉中有了突破,派遣曹仁讨伐关羽。而曹仁也在樊城驻扎准备进攻。此时,关羽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樊城,并采取巧妙的水淹之计,大破曹仁的防线。曹仁几乎被逼得自杀,关羽的威名一时震动了整个华夏。
尽管曹操派遣大军救援,但关羽凭借勇略,一度让樊城的守军陷入困境。由于荆州的部分将领和民众纷纷投向关羽,曹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因如此,曹操决定采取多方面的策略,寻求与孙权合作。
但历史的风云瞬息万变,孙权最终选择背弃协议,发动了偷袭。这导致关羽的孤立无援,最终惨败。虽然这场战斗以关羽的失败告终,但他的军事才能依然无可置疑。即便在面临如此困难的局面,他依然能够发挥巨大的威力,击败曹仁,斩杀庞德,水淹于禁,展现出超凡的军事指挥水平。
如果不是孙权背弃了盟约,樊城本可以攻下,三国的历史或许会因此改写。但这就是历史的无情,它往往错失了伟大成就的机会。关羽的能力,虽不完美,但在那个时代无疑是顶尖的。而他未能终成大业,实在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单纯从一场失败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