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没有文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位海宁人,曾带着7名工人奔向延安
创始人
2025-09-27 20:05:03
0

历史上的今天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战火硝烟虽已远去,崇高的精神依然在回响。当抗战的烈焰席卷而来,海宁先贤挺身向前。在民族的至暗时刻,他们身上爆发出的那种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坚定不灭的信仰力量、百折不挠的勇毅担当,恰如钱塘怒涛,深沉磅礴,永远澎湃。

今天发布君就带大家来认识

抗战中的海宁名人——

大国工匠沈鸿

一起重温这段不容忘却的岁月

以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继续砥砺前行,猛进如潮

沈鸿

1906年5月19日-1998年5月20日

沈鸿于1906年出生于海宁的横港桥头读到小学四年级就来到黄浦江边谋生。他聪明、能干,从布店学徒做起,直至创办工厂。但当他正要在上海大展宏图,践行实业救国理想时,就遇到了战争,不想当亡国奴的他,该怎么办?

1937年8月25日晚,沈鸿租了两艘民船,与师弟黄海霖及陈孝良等9名徒弟,带着10余吨重的10台机器,随第一批迁移工厂从苏州河起航,于9月下旬到达武汉。

12月13日,南京被日军攻陷,武汉不能久留。又该往哪走?

这位早年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工程师,听了从延安采访回来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的演讲,又得到了平型关大捷的捷报,他找到了希望所在。

带着“母机”和技工奔向延安

1937年12月27日,沈鸿来到汉口的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商谈赴延安参加抗日事宜,受到负责人钱之光的接待。次日,沈鸿致函留在上海的企业董事会:以国家为第一之旨,鸿宿具此志。生当斯世,本无他冀,但暂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国而已……盖国家已至危之极点,我辈既生一日,万不能坐视一日。”董事会很快复电:“以国家利益为第一。”并委托他全权办理。

奔赴延安的路,并不太平。

1938年1月31日凌晨,沈鸿冒着严寒从西安出发。和他一起走的只有师弟黄海霖及6个徒弟。经过5天跋涉,沈鸿和他的“利用五金工业厂”到达宝塔山下。这是抗战时期上海唯一一家迁到延安的工厂。农历正月初五,沈鸿吹到了陕北高原凛冽的风。

当时的延安机器制造业可谓“一穷二白”。

沈鸿带来的车床是“母机”——制造机器的机器,此后延安生产的机器几乎都是它们的“后代”除了车床、钻床、铣床、刨床等母机外,还包括电动机、发电机等设备,千分尺等47种194件工具、131支钻头和一些其他工具,以及《化学工业大全》等18册技术书籍。这些宝贝对于延安来讲,弥足珍贵

沈鸿从上海带到延安的铣床

1938年2月6日,沈鸿到达延安的第三天,中央军委重新组建军事工业局。当年底,兵工厂和沈鸿带去的工人和设备合并起来,在延安城南柳树店建起了“陕甘宁边区机器厂”,沈鸿担任该厂的总工程师。以这10台机器为基础,沈鸿大展拳脚,用这些母机继续制造出各种机器,如印刷厂的油墨机、纸厂的造纸机、制药厂的压片机、煤油厂的炼油设备等,还设计生产了延安第一台造币机。

一切以抗战需要为导向

抗战时期的延安缺衣少食,生活艰苦。沈鸿后悔过吗?没有。

他说过:“自己来到延安,单纯只是为了救国雪耻,要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出力……但抗战会取得胜利吗?为什么?何时……这一系列问题,我是茫然的。像是在黑暗中,看到前面一点亮光,只有跟着这点光,才能走出黑暗,这就是我初到延安的心态。”

秉持抗战心态,坚持工匠精神。沈鸿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丝不苟,对徒弟们也要求很严,“任务必须按期完成,不许打折扣。”徒弟们一点也不敢懈怠,绘制的图纸,哪怕一点小错误都不许涂改,必须重来。他不论给哪个人提出技术、工作上的问题,都不允许说“差不多”。一旦说了,他就追问:“差不多,到底差多少?”答不出来,对不起,想好了再来。师弟黄海霖在工厂管工务,严格执行沈鸿的要求,说一不二,铁面无私,对谁也不通融。

沈鸿(中)在延安时期的照片

抗日需要什么,就设计、制造什么!”这大概是沈鸿在抗战时期说过最豪迈的一句话。奇迹,也许就诞生在这样的信念与坚持里。

当时,八路军和游击队分散各地,前方各个战地修械所急需一些轻巧灵便、简单实用、适合随身携带的机械设备。沈鸿与工人们一起研究设计,经过半年的摸索,试制成一套仅2.5尺长的袖珍车、铣、刨、钻组合在一起的小机床,全套设备只需两匹骡马就可以搬运,非常适合战地使用。这一套机床很成功,马上复制。很快又制造出30套小机床,分送到各战地枪械修理部,人们亲切地称它是“马背工厂”

沈鸿的设计制作成就了我国兵器制造史上的创新案例,且不止一个。

试制边区的第一支步枪

抗战需要大量的步枪,缺少武器可没法打仗。但造枪总得先有设备,可沈鸿从来没有接触过造枪的设备。

他就请从太原兵工厂来延安的工人们仔细描述机器的形状、作用和性能,组织大家一起设计,一起试制,一起改进。1939年4月25日,陕甘宁边区第一支步枪被试制出来了

沈鸿(左一)与延安茶坊机器厂的工人们一起研究机器制造图纸。

随着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军委总供给部决定扩大枪械生产,要求兵工厂从修理转向制造迫击炮弹。

1943年,沈鸿所在的茶坊兵工厂负责筹建一座生产迫击炮弹的分厂,专门生产六零迫击炮弹。在缺乏技术资料和材料的情况下,沈鸿和技术人员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设计了生产炮弹的设备如制造引信、弹体、尾管、尾翅等一整套设备。此外,还有水力试压机,以保证产品质量。这些设备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为以后生产迫击炮弹发挥了关键作用。

1945年,茶坊兵工厂开始试制八二迫击炮弹。技术要求高,手头无资料,沈鸿指导大家精心测绘,从设计到生产都一丝不苟。虽为总工程师,但他的衣服和双手却常常满是油渍。他长时间守在工作台边,观察有没有缺陷,以便改进。从设计、制造到安装、使用、维修,在每一个环节都反复琢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做出了完全合乎标准的迫击炮弹,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

造无烟火药做酒精蒸馏塔

为解决抗战需要的武器问题,1938年,延安在茶坊乡附近的紫芳沟建立了兵工三厂,主要任务就是造火药。

造无烟火药,必先解决酒精蒸馏塔的问题。沈鸿自行设计出了酒精塔,酒精塔像蒸包子的蒸笼一层层摞起来。因为当时没有电焊,只能用螺丝拧紧,高、粗大约30厘米。每层钢屉内装配有管道之类的零件,工艺要求极严,难度超越想象。

要制造酒精塔,先找原材料。延安没有钢板,茶坊工厂从延长石油厂运来钢管“看料裁衣”,然后运进一孔大石窑。高度不够,搭上脚手架向上凿了个窟窿。到了10来层,认为可以了,一试验,只蒸出了90度的酒精,不合格。再向上加两层,蒸出来只有92度,还是不合格。“上天”无路了,只好把钢屉全部卸下来,向地下进军。挖呀挖呀,又增加了6层钢屉。这次试验终于蒸出了纯度达到98度的合格酒精。当看到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凝结成的晶莹液体时,近150个日日夜夜的焦虑、劳累统统抛到脑后,沈鸿开玩笑说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解决了酒精蒸馏塔,沈鸿又为紫芳沟化学厂设计和制造了乙醚制造设备、三酸(硫酸、硝酸、盐酸)制造设备,以及蒸汽锅炉、脱脂锅、离心脱水机、切断机、打浆机、碾片机、光石墨辊筒机等十几台机构设备。沈鸿和同事们依靠从上海带来的《化学工业大全》和一本英文版的《军用火药》,完成了火药的配方

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造出了硝化棉火药,使4万枚手榴弹装上了这种威力强大的火药,运送到抗日前线。

多年后,沈鸿和别人谈起这件事时说:“我在延安工作时遇到的困难,最大莫过于造酒精塔……各种艰苦,是许多人想象不到的。但人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这就是延安精神!

“就算我也上了前线,拼了刺刀”

制造机器设备和枪械自然离不开钢铁,可是延安被封锁后,哪有那么多钢铁呢?

军事工业局成立了炼铁部,指定沈鸿参与负责并兼任总工程师。沈鸿以学习为先,从自己带来的《化学工业大全》等专业书中整合炼铁的知识,结合延安没有焦炭只能用木炭做燃料的实际,设计了相应的小高炉。在延安大砭沟造起了鼓风炉,修理好别处找来的旧蒸汽机,将蒸汽锅炉也造出来了。高炉虽小,昼夜不停,炉光照耀天地,成为延安的一大景观。

这个小炼铁厂一直工作到1947年,每年还为解放区提供200多吨铸造生铁

在抗战中,沈鸿为各兵工厂提供了成套机器设备数百台(套)134种型号,为民用工厂提供各种单机和重要部件400多台(件),为全民抗战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用他的话说,相当于“上了前线,拼了刺刀”。

由于对边区和抗战作出的突出贡献,沈鸿三次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和特等劳动模范。1942年,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奖状,以“无限忠诚”四个字褒奖他的奋斗

1944年5月10日,《解放日报》以《模范工程师沈鸿同志》为题全面介绍这位海宁人的模范事迹。但是,沈鸿总把成绩归结为集体,他自己成功经验就一条:肯干+认真

沈鸿被誉为“边区工业之父”,但他并没有止步。新中国成立后,他不仅主导了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研制,还负责了航空航天用的九大套设备的研发,涵盖1400余件设备这些设备,至今仍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长期在机械工业领域担任重要职务,包括长达18年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一位没有文凭的院士

沈鸿(中)在葛洲坝工地现场

作者简介:朱利芳,海宁市文联王国维研究会副会长。

相关内容

云南沙溪古镇旅游路线六日游...
作为驴友,想报团玩转云南沙溪古镇六日游,是不是总在纠结:报哪种团能...
2025-09-27 13:09:26
原创 ...
数年前的一个冬日,广州的赵先生经老友引荐,驱车前往城郊乡下的一处老...
2025-09-27 13:09:23
原创 ...
秦始皇曾说过:“朕的战争只打了十年,他们说朕残暴,七国之间的战争打...
2025-09-27 13:09:07
原创 ...
1949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广州梅花村的旧宅收到了李宗仁的宴请。这...
2025-09-27 13:08:39
原创 ...
“历史就像一位蒙着面纱的美人,总有些角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句...
2025-09-27 13:08:32
内蒙古兴安盟:巴彦查干山万...
9月26日,义勒力特镇巴彦查干山秋色 9月26日,义勒力特镇巴彦...
2025-09-27 13:08:30
原创 ...
在中国历史上,末代皇帝溥仪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三岁登基...
2025-09-27 13:07:33
原创 ...
在新中国177位开国中将中,何德全的名字或许不如徐立清、王必成那样...
2025-09-27 13:07:21
原创 ...
1949年,南京解放的消息传来,南京的人民涌上街头,欢呼庆祝胜利的...
2025-09-27 13:07:14

热门资讯

原创 王... 在大秦扫灭六国的战争中,除了最弱小的韩国外,其余五国都被王翦和王贲父子所征服。尽管他们在战争中立下赫...
原创 汉...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通过对其他六国的军事征服,先后消灭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和齐国,仅...
原创 东... 三国时期,虽然战乱不断,却也涌现出许多智勇双全的名臣猛将。各路能臣谋士纷纷投效不同的明主,导致魏、蜀...
历史阴影未散,七成韩国人要求斩... 文︱陆弃 八十年,一个足以让几代人更替、历史尘埃落定的时间,然而在韩国民众心中,日本殖民统治的阴影依...
原创 武... 历史上,每当朝代更替,尤其是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旧政权的时期,通常都会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与无尽的杀戮。这一...
原创 夏... 当谈及夏朝的考证问题时,现如今普遍认同的看法是,夏朝后期的都城位于洛阳,具体而言就是二里头遗址。然而...
对二里头遗址青铜冶铸生产的新认...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乳钉纹铜爵。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镶嵌兽面纹铜牌饰。 图为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二...
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怎样沦为二流... 全文共3330字 | 阅读需7分钟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魏国由盛转衰是从魏惠王开始的。 魏惠王一个严...
原创 秦... 据传说,大禹在成功治理洪水后,将整个国家划分为九个大区,即“九州”。他命令这九个地区向中央进贡青铜,...
免费向市民开放至11月 殷墟文... 封面新闻记者 赵奕 实习生 朱柯臻 8月5日,由安阳博物馆、广都博物馆和成都空港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