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扫灭六国的战争中,除了最弱小的韩国外,其余五国都被王翦和王贲父子所征服。尽管他们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在秦一统天下后,这对战神父子却几乎完全销声匿迹。尽管秦帝国接连征伐匈奴与百越,王翦父子却始终没有再露面。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事实上,王翦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去世,而这一年,秦始皇正在进行琅琊之行,举行了著名的“琅琊刻石”仪式。在这一历史事件中,王翦的孙子王离和其父王贲都名列前茅,位居前两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重臣李斯与王绾。王离是王翦的孙子,他继承了祖父的爵位——武成侯,而王翦的爵位原本是非世袭的,这也显示了秦始皇对王翦的极高评价与特殊宠遇。
然而,尽管王翦的孙子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获得了殊荣,但根据《史记》的记载,王翦与王贲父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几年内便相继去世。王贲当时大约三四十岁,然而《史记》明确写道,王翦和王贲父子在秦二世即位前就已去世。也就是说,在秦一统天下后,王翦和王贲都没能长期参与秦国的政治与军事活动。王翦去世的时间较早,可能只有一两年,而王贲则活得稍久,最多十余年。令人费解的是,像王翦和王贲这样的顶级名将,他们的早逝为何没有更多的历史记载?为何他们没有在秦帝国的扩张中继续发挥作用?
在对王翦与秦始皇的关系进行分析时,我们不难发现,王翦与秦始皇之间的微妙关系在灭楚之战时已显露无疑。王翦带着六十万大军出征楚国,秦始皇亲自送军至灞上。王翦向秦始皇请求美田宅园作为自己和后代的产业,这一请求引发了秦始皇的笑声,但王翦却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认为如果他不向秦王请求土地和财富,可能会被秦始皇怀疑为不忠诚。王翦在与秦始皇的互动中明显表现出一种不安的情绪,甚至有些过度自保的意味。
秦始皇并不是一个多疑的君主,他没有像后来的刘邦、朱元璋那样进行大规模的屠戮功臣,但对于王翦这种重量级人物的提防却并非没有道理。王翦和王贲父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王翦,他在灭楚之前就已连续消灭了三国,其功绩堪称无可比拟。秦始皇显然意识到,虽然王翦忠诚,但他在如此重大的军事成就之后,若再给予过多权力,可能会影响到帝国的权力平衡。因此,秦始皇在选择将领时,不仅考虑他们的军事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其忠诚度的考量。
在秦始皇的统治下,虽然王翦父子曾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但由于权力结构的微妙平衡,他们的作用逐渐被削弱。王贲即使在世,也很难获得更大的立功机会。特别是在胡亥和赵高的阴谋下,王翦的孙子王离被提拔接替了蒙恬的职务,掌管了长城兵团。然而,王离的命运也并不如人意,最终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俘虏,后事成谜。
王翦与王贲父子的墓地也成为了历史的一个传奇。尽管他们的遗址没有受到大规模的破坏,但直到民国初年,王翦与王贲的陵墓遗迹依然规模庞大,充满历史气息。今天,在陕西富平,仍然能够看到王翦的墓地及其周围的六座小冢,传说其中埋藏着六国诸侯的衣冠、图书与俘虏。尽管王翦与王贲父子未能在秦国历史的最后阶段取得更大成就,但他们的遗产与功绩依然深深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因此,尽管王翦和王贲父子最终没有获得更多的名声和荣耀,他们的贡献和伟大却始终铭刻在后世的记忆里。就像历史中那些伟大的将军,他们的结局也许是销声匿迹,但他们的业绩将永远为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