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下旬,梁兴初病愈回国,并决定做三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他专门前往铁岭38军后方基地,探望了留守的同志和他们的家属。在交谈时,梁兴初向家属们承诺,会派代表赴朝鲜慰问他们的亲人,表达自己的关心与支持。此举体现了他对部队与家属的深厚感情和责任心。
第二件事则是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梁兴初的“万岁军”名声早已传到毛主席耳中,他也早已对这位与众不同的将军充满了好奇。实际上,在长征时期,毛主席就曾与梁兴初见过一面,那时梁兴初还只是红军中的一名骑兵营长。如今,经过多次战斗的磨砺,梁兴初早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军事人物,毛主席这次见他,也希望能进一步了解他在战斗中的表现与经验。
第三件事发生在天津。驻天津的二十兵团司令杨成武希望梁兴初能给兵团总部提供关于与美军作战的经验。杨成武还提出一个邀请:“我们的兵团即将派遣到朝鲜,你愿不愿意来二十兵团工作?”此时,杨成武即将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临别时,他对部队的未来充满了关切。杨成武认为,梁兴初无论是在指挥能力还是作战经验方面,都是担任二十兵团司令的最佳人选。对于梁兴初而言,职务调整是常有的事,因此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议,但他知道,这类调整需要上级的批准。杨成武满怀信心地表示:“当然,我会向上级推荐你。”
完成了这三件重要的事情后,梁兴初很快便回到了朝鲜战场。1952年3月,梁兴初被调任为志愿军二十兵团代理司令员,正式离开了38军。此时的38军,在梁兴初的严格训练下,已经无论在思想政治、纪律性还是实战经验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虽然军队领导层的变化可能带来些许影响,但整体战力依然不容小觑。
然而,梁兴初离开后,38军迎来了一次严峻的考验。第五次战役之后,敌我双方进入了小规模骚扰和反击的阶段。到了1952年9月,由于美军的频繁骚扰,志愿军决定主动出击,展开秋季战术反击战。战役分为两个批次,首先是12军、39军、68军作战,38军则作为辅助;第二批次,增加了15军、40军、65军,38军成为主力。
尽管所有的部队都为这场战斗做好了充分准备,但在梁兴初离开后,38军的战斗力似乎有所下降。江拥辉接替梁兴初担任38军军长。江拥辉,曾是一名虎将,在解放战争时期屡建奇功,然而,38军的战斗力在领导层变动下确实遭遇了一些困境。
当时,38军的作战任务是攻占铁原北部的白马山和箭头山。这两座高地不仅是敌人的前哨阵地,也是美军补给的重要通道。为了确保能出奇制胜,38军决定趁夜潜伏,战士们将蒿草榨成汁,反复涂抹在衣物上进行伪装。这种办法经过测试效果良好。然而,命运却没有给38军带来好运。
在原定计划的突袭行动之前,敌人却提前得知了情报。谷中蛟,这位曾是国民党军队的士兵,虽然被我军收编,但其思想始终未能完全改造,最终背叛了革命阵营。作为突击部队的干部,他将38军的作战计划泄露给敌人,导致韩军第9师加强了防守。江拥辉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愤怒,他称谷中蛟为“老鼠屎”,坏了整锅粥。
虽然计划失败,但38军并没有放弃,改为强攻,最终付出了6,000多人的伤亡代价。10月6日,38军发动总攻,步兵在最前线冲锋。在激烈的战斗中,战士们凭借坚定的决心,夜间成功占领了白马山主峰的北侧高地,两天后,主峰也成功拿下。
然而,尽管表面上战况看似顺利,实际上困难重重。首先,敌军在占领白马高地后发起了12次猛烈反击。韩军第9师指挥官下令誓死反攻,以维护军队的颜面。其次,38军很多新兵训练不够,甚至连冲锋枪的使用都不熟练,战斗力大打折扣。最后,强攻虽然能够迅速突破,但战术的转换让指战员措手不及,面对敌人的反击,许多战士暴露在敌人火力范围内。
经过数日的激烈战斗,38军终于在白马山大部分高地取得胜利,但美军增援已近,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江拥辉做出果断决定,撤回部队,以减少更大伤亡。尽管成功撤退,但此次战斗依然给38军带来了沉重的损失。
战后,总参作战部长张震前往38军调研,最终得出结论:38军在白马山失利的原因,不仅在于准备不足,更因叛徒谷中蛟的背叛。尽管如此,38军在接下来的西海岸反登陆作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最终成为最后一批撤回的部队。无论是梁兴初还是江拥辉,38军在两位将领的带领下,展现了不屈的战斗精神,书写了属于他们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