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讲过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角色,他就是明朝最具悲剧色彩的亲王——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看似命运多舛,实际上却是他自己一手作出的结局。
话说在靖难之役爆发时,燕王朱棣当时已经准备起兵造反,而他的长子朱高炽(即后来的明仁宗),因为身患重病,体态肥胖且腿部残疾,根本无法跟随父亲打天下,于是便在北京驻守,负责一些后勤工作。相比之下,年轻力壮的朱高煦则跟随朱棣亲自出征,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显得异常英勇。他心里暗自想着自己不输于李世民,理应继承太子之位。
然而,最终继位的却是父亲的长子朱高炽,而不是他。虽然朱棣非常欣赏朱高煦,甚至封他为汉王并把封国设在了云南,但根据明朝的惯例,藩王是不能随意离开自己的封地的。身为年轻王爷的朱高煦觉得云南太远,根本不愿意待在那里。于是他向朱棣请求将自己的封地迁至山东,然而他很快就发现,山东的贫困景象也令他不满意。
此时,朱棣刚刚平定了国内的反叛势力,正忙于治理国家,心力也不再集中在儿子朱高煦身上。因此,朱高煦直接赖在南京不走了。初看似乎是一个小插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朱高煦的不安分也日益显露。心里怀有太子梦想的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皇帝亲信的天策卫。难道他真的打算动什么大手术?不,他只是希望借此身份提高自己的地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软磨硬泡,朱高煦成功得到了天策卫的控制,这让他膨胀的虚荣心越来越强。他走出门时喜欢张扬排场,时不时还对别人说道:“你们觉得我像不像李世民?”这话一出,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大家都知道,李世民能登基的途径非常血腥,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残酷政治手段。朱高煦若真想模仿李世民,那将是一个危险的举动。果不其然,这番话一传到朱棣耳中,顿时引发了他滔天的怒火。朱棣下令将他贬为庶人,所幸太子朱高炽为这个同母弟弟求情,才保住了朱高煦的性命,他被重新分封到了乐安州。
然而,朱高煦并没有因此心生感激,反而觉得自己受到的不公越来越多,内心的愤怒愈发激烈。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继位,但因为身体虚弱和多病,他仅仅在位四个月便驾崩。这时,皇位传给了朱高炽的儿子,年仅九岁的朱瞻基。朱高煦对这个侄子心有不满,决定再次作出一次大胆的行动。
由于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时仍保留了南京的官职体系,而太子通常在南京办公,因此当朱瞻基从南京前往北京时,必定会经过山东。朱高煦打算在这条路上设下埋伏,暗杀太子,自立为帝。
一切准备好后,朱高煦在埋伏点等候太子的出现,但等了许久,却没有任何动静。最后,他得知朱瞻基已经顺利抵达北京,顺利登基。原来,他的计划早已泄露,彻底失败了。得知消息后,愤怒的朱瞻基决定亲自出征,准备好好“收拾”这位不知好歹的亲王。此时的藩王几乎没有什么实权,朝廷军队轻而易举便攻入了乐安,逮住了朱高煦。
朱瞻基并没有打算杀死这位叔叔,而是将他软禁在一个小房子里。没过多久,宣宗皇帝决定亲自去探望这位二皇叔。当时,朱高煦依然心怀不满,决定借机再次反抗。当皇帝走进房间时,朱高煦直接伸腿把他绊倒,差点让皇帝出丑。朱瞻基气愤至极,立刻命人拿来一口大铜缸把朱高煦关起来。谁知,这位王爷异常力大,竟然将铜缸举了起来,想要砸向皇帝。
最终,朱瞻基彻底怒火中烧,下令将铜缸压住,然后在四周生火,将朱高煦活活烤死。朱高煦的儿子们也未能幸免,全部被杀害。看似残忍的结局,实则是他自己一步步作死的结果。如果他当初能保持理智,顺应天命,或许就不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