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三国》之后,都会为蜀汉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壮志而感到深深的遗憾,也为汉室江山的破碎而愤慨。尽管如此,蜀汉未能统一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的。除去地理位置、粮草问题、兵员不足等这些硬件上的挑战,更为深刻的原因在于蜀汉缺乏一批能够独当一面的杰出将领。
当谈及蜀汉的将领问题时,有人可能会提到,若刘备没有因愤怒而攻吴,失去了精锐的兵力和优秀将领,或许蜀汉的结局会有所不同。的确,刘备的这一决策是一个重要的失误。然而,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的决策同样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做出了杀害两员大将的决定,这一决策无疑加剧了蜀汉的困境。假如这两员大将能够幸存下来,不仅能为后来的北伐贡献力量,甚至可能为蜀汉的伟大复兴铺平道路。接下来,我将为你分析这两位大将,他们分别是刘封与马谡。
首先是刘备的义子刘封。刘封原本是罗侯寇氏的后裔,后来被刘备收养为义子,并在刘备攻占荆州的过程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攻占上庸后,他被封为副军将军。这样的优秀将领,为什么最终会被诸葛亮劝说刘备处死呢?其中的原因颇为复杂。首先,刘封确实犯下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最为严重的是他未能及时救援关羽,导致关羽英勇牺牲;其次,他不顾与兄弟孟达的情谊,逼迫孟达投降敌人,导致东三郡失守。然而,除去这些问题,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刘封权力过大,功高震主。在刘禅即位后,刘封若还活着,可能会对其权威构成威胁。因此,刘封的最终下场是被处死。
尽管刘封有过错,但我依然认为,如果他得以幸存,蜀汉的将领困境或许能得到缓解。刘封性格虽然傲慢,但他始终是一位有潜力的将领。倘若他能得到适当的教育与处罚,而不是直接被处死,也许能够在蜀汉的北伐中发挥出色的作用。毕竟,刘封与刘备有着深厚的情谊,若能获得改过自新的机会,可能会为蜀汉的未来带来意想不到的贡献。试想,如果刘封依旧在世,蜀汉的“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可能会有所缓解。他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攻占益州时的表现,展现了他在战争中的巨大潜力。若他继续活跃在北伐战场,蜀汉的攻城略地的困难或许会大大减少,战争进展也可能会更为顺利。因此,诸葛亮若能给刘封一个机会,而非草率处死他,蜀汉或许能在更为强大的将领帮助下,稳步前行。
另外一位被杀的大将是马谡。马谡和他的哥哥马良曾一直追随刘备,担任过太守、县令等职务。马谡才学出众,通晓兵法,屡次为诸葛亮献计,曾参与平定雍闿和降服孟获等重大行动,也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马谡在军事上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实战经验,他只是个纸上谈兵的理论家。尤其是在第一次北伐时,他因自负而犯下大错,使得本应有胜算的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也导致了他被严惩。刘备临终时就曾批评马谡仅能空谈理论,缺乏真正的军事才能,给他日后的失宠埋下了伏笔。
虽然马谡在第一次北伐时表现不佳,但我认为并不能完全否定他作为将领的潜力。若按照现代标准,马谡无疑是一个理论型的军事人才,尽管缺乏实战经验。但如果诸葛亮能够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让他在军中戴罪立功,或许就能改变蜀汉北伐的命运。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会在五丈原陷入病倒困境,与他独自承受过多重担密切相关。若马谡继续在世,他能够分担诸葛亮的压力,给予他更多的休息时间,避免因劳累过度而影响北伐的进展。若马谡能够在北伐中逐步积累经验,他有可能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进一步缓解蜀汉在军事上的困境。
综上所述,我认为诸葛亮杀掉刘封和马谡的决策,是蜀汉历史中的两大错误。尽管这两人各自有不足之处,但在蜀汉急需将领之际,若能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蜀汉的未来无疑会更为光明。如果刘封得以幸存,蜀汉便不再担心将领短缺;若马谡继续在世,诸葛亮也能更好地分担压力,蜀汉的北伐或许会更加顺利。总的来说,刘封和马谡是蜀汉不可或缺的战略人才,他们若活着,蜀汉的复兴之路也许将不再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