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在数千年的历史流变中,积聚了深厚的文史哲意蕴。让我们共同阅读这篇文章,在感受围棋独特魅力的同时,思考如何推动其健康发展。
儿时的夜晚,躺在打麦场上,望着天上繁星点点,我心中感慨万千。宇宙浩瀚无垠,天地奥秘无穷,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的祖先观察天象的历史久远,传说中,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观人体,把星星的位置用小石子或小木段摆在木盘子里。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划分出28个星区,称为二十八宿。由于北极星相对不动,众星皆围绕北极星运转,因此北斗七星位于木盘中心的位置,北极星在木盘里称为“天元”。司马迁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记载“旋式正棊”。“旋”指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即旋转变动;“式”即“栻”,就是木盘子;“正”指二十八宿的位置要摆放正确;“棊”就是棋子。传说到了唐尧时代,尧帝把形而上的“旋式正棊”赋予博弈功能,以此启发儿子丹朱的智力,围棋便由此诞生。
197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西汉时代的“旋式正棊”图样
围棋传承了“旋式正棊”中“正”的原则,即棋形结构要体现正形,落子为正着。“正”成为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源自仰望星空。考古发掘中多次发现西汉时期的“旋式正棊”。围棋大师吴清源晚年提出“六合之棋”,天地四方为六合,棋盘代表地,棋盘的四个边代表四方,而棋子代表天上的星星。早在汉代,史学家班固提出“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明确指出围棋的设置效法天文,行棋模拟星辰日月的运行。这说明围棋自诞生之初就是天地宇宙的实体模型;行棋过程效法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体现无穷变数。中国文化中“神明”的概念是指天地自然中一种无形无象却能推动万物生长、变化的精妙力量或规律。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围棋即以黑白棋子的博弈模拟日月星辰运行和天地阴阳消长的规律。这一初心在人类一切智力游戏中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四艺“琴棋书画”,琴排第一,古时有祭天和疗愈的功能;棋列第二,是演道和益智的器具。而且在四艺中只有“弈”与“易”“艺”同音,可见我们祖先同时赋予了围棋哲学与美学的双重价值。
围棋的文化基因与历史流变
“观棋烂柯”的典故见于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后世虽有多地附会此传说,但浙江衢州烂柯山的记载年代最早、文献详实。晋代有个叫王质的人,一天到山里砍柴,看见几个小孩一边下棋,一边唱歌。王质停下脚步,在一旁听他们唱歌、看他们下棋。小孩拿了一个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王质把它含在嘴里,一下子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对他说:“你怎么还不走呢?”王质站起身,一看自己的斧头,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村里,发现从前认识的人都已经不在了。 这个“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传说,隐喻围棋“坐隐忘忧”超越时空的精神魅力。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言,“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认为下围棋远胜于虚度光阴。而《左传》记载太叔文子以“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劝诫宁喜,最早赋予围棋政治智慧。东汉马融《围棋赋》更以“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的譬喻,折射出围棋与兵法的深层关联。魏晋名士为围棋注入玄妙诗意。“建安七子”之一王粲观棋后可覆局无差。“竹林七贤”以“手谈”代称围棋,使纹枰成为清谈的延伸。唐代,玄宗设翰林院“棋待诏”,首开职业棋士制度,围棋正式进入国家文化系统。诗人杜甫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质朴笔触,记录围棋向民间的渗透;白居易“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的禅意,构成唐诗中典雅的美学意象。宋代文人将围棋推向艺术巅峰。苏轼“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豁达,陆游“午枕为儿哦旧句,晚窗留客算残棋”的闲适,皆展现士大夫的生活气息。宋代御前棋待诏李逸民编撰的《忘忧清乐集》,集棋谱、诗赋、理论于一体,是现存最古老的围棋专著。至明清,围棋褪去士大夫专属的雅饰,深植市井巷陌。吴承恩《西游记》写南极仙翁与东华帝君对弈,《红楼梦》中探春“蕉下客”的棋局,皆见其烟火气与文雅并存。康熙年间徐星友所著《兼山堂弈谱》标志围棋艺术更加成熟。
《忘忧清乐集》记载的“烂柯图棋局” 国家图书馆藏
几千年纹枰风云,围棋早已化作流动的中国文化基因。《弈棋仕女图》中的唐代贵妇,紫禁城里的珐琅彩御用棋具,江南园林的石雕棋桌……这些散落在时空中的文化碎片,共同编织成围棋的艺术长卷。正如明代画家徐渭在《题王质烂柯图》中所写,“闲看数着烂樵柯,涧草山花一刹那。五百年来棋一局,仙家岁月也无多”,诠释着中华文明“道器相融”的深远意境。自古至今,围棋既是智者的修为,亦是凡人的烟火;是兵家的沙盘,更是哲人“究天人之际”的宇宙与生命的缩影。中国古画中,常见两位老翁在松荫、竹屋、流水、青山间对弈,伴以古琴清越之音,营造出宁静、优雅、高尚的意境。这一东方经典审美场景,源于人类对自然宇宙的观照——棋子、棋形、棋局承载着“立象尽意”(易)乃至“破象悟空”(禅)的心灵向往。弈棋者通过“手谈”实现内心世界的交流,在过程中感受自由与至乐,达成“蝴蝶是我,我是蝴蝶”的忘忧境界,乃至“坐隐”的“心斋”的精神升华。中国人通过这种审美“大风格”,在“生活世界”中体验自我存在的意义。
唐 《弈棋仕女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围棋哲学及其性质
道论与气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内容。“气”是中国生命哲学的关键词。围棋作为演道的工具,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气”。围棋的气并非呼吸的那口气。中医理论中,气分先天后天,先天之气写作“炁”,代表宇宙创生和生命诞生的原始能量。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负阴而抱阳”指太极,“冲炁”的这个“炁”称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写作“氣”,指通过饮食和呼吸获取的营养和力量。针灸“得气”,得的也是先天之炁。中国功夫修行养生,也是炼先天之炁。古人把这先后两口气设置于围棋之中,规定不论局部还是全盘,只有围两个眼即两口活气方为活棋——以体现围棋模拟宇宙及生命存在的深邃意蕴。围棋的哲学性质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整体性。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地人是有机的整体,这与现代系统论相似,都强调系统内在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平衡。天地人各具阴阳之气,三阴三阳组成六合思维模型。围棋设黑白两色棋子代表阴阳。黑白双方博弈首先以大局观表达一盘棋的整体价值,局部战役都是全局的组成部分,必须体现整体的战略意图,比如弃子乃至弃掉一个局部都是大处着眼、通观全局而做出的抉择。同时,以阴阳学说解释系统的复杂性关联,阴阳两极大体有以下几种相互作用:互根互用,即相互依存而不单独存在;相反相搏,即相互竞争、相互制约;消长平衡,即阴阳盛衰变化,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相互转化,即“物极必反”,主导权发生质的变化;相互融合而处于中和平衡的样态;等等。以上所述的关系,特别是竞争与协同的关系在行棋过程中均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是全息性。“棋盘小宇宙,天地大棋局”,全息论认为宇宙各事物乃至天地人不仅是一个整体,而且宇宙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宇宙的一种缩影。比如生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而一个受精卵又是生命的缩影,可以演化出一个完整的生命;再如人的耳朵、手掌、足底等都是相对独立的全息元,其经脉是全身经络的全息投影。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事物的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即部分也定义了整体。这是对班固所说的围棋之设乃效天法地、围棋之行乃模拟天地之运的现代哲学诠释。通过全息论,我们可以透彻理解围棋建构宇宙六合模型的基本原理。在围棋理论中有“急所重于大场”原则,即是部分决定整体的案例。
三是随机性。确定性与随机性是哲学的重要范畴。牛顿经典理论强调物质规律的确定性,量子理论发现微观粒子的运行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正像《易》所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指明位置变化的不确定性,强调变化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不可拘泥于典籍纲要。易理即弈理,博弈纠缠,牵一发而动全身,行一子而系全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蝴蝶效应”亦体现于围棋之中,随机性是创新之源,这也正是围棋的魅力所在。
推动围棋健康发展
围棋是纯净高雅的艺术形式、深邃博远的演道器具。历史上,围棋棋手大多为谦谦君子。然而,目前博弈似乎成为围棋的主要功能,其文化价值锐减,甚至由道器变为“雕虫小技”,长此以往,不利于围棋的健康发展。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围棋文化研究与教育。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对中国围棋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哲学思想、技艺传承等进行系统研究考证,梳理围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明确围棋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的哲学价值观。加强围棋教育,引导棋手注重人文修养,领悟道意,崇尚道德,涵养性情。开展围棋展览等活动,筹建国家级别的围棋博物馆。每年定时举办国际围棋文化节活动,促进围棋的传播与健康发展。二是推动围棋规则与标准的统一,由我国牵头,联合围棋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成立专门的围棋规则研究与协调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共同探讨围棋规则和标准的统一问题。三是促进围棋申遗工作,向国际社会广泛宣传围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提高围棋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申遗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相关内容,增强申遗材料的说服力,争取尽快将中国围棋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加2025年河北省青少年围棋锦标赛的小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