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入关后,顺治皇帝将他的陵寝选址在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昌瑞山的山脚下,这里成为了清东陵的首座皇帝陵墓。随后,康熙皇帝也选择在此地修建自己的皇陵,遵循着传统,建立皇家陵寝的规矩。然而,根据一般推论,雍正皇帝理应在清东陵选址建造他的陵寝,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位于距清东陵超过200公里的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永宁山脚下的新皇家陵园——清西陵。
在历史的传说中,有流言称雍正是通过不当手段篡位而上台,因此因忌惮而不敢葬于父亲康熙帝的旁侧。然而,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根据《世宗宪皇帝实录》及《雍正朝起居注册》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实际上,雍正皇帝最初确实计划选择在清东陵修建自己的陵墓。他曾派遣工匠在清东陵的孝陵和景陵的附近寻找合适的风水吉地,以便为自己建立一座理想的皇陵。不幸的是,踏勘后却得到消息,告知他这片区域并未发现理想的选址,不适合建造皇陵。
面对这一困境,雍正皇帝并未气馁,他随后又派人遍寻清东陵周围的其他地点,最终把目光转向距离昌瑞山不远的九凤朝阳山。经过考察,雍正觉得此处的风水较好,适合用于建陵。于是在确定了九凤朝阳山为陵址之后,他开始采购建陵所需的材料,准备动工。然而,工程启动后却遇到了严重的障碍。在为陵墓挖掘基址的过程中,工人在地宫金井的土层中发现了沙石。在风水学中,这被视为一个不祥的预兆。
雍正对此十分重视,立即派人前去勘查。经实地探索发现,除了沙石问题外,九凤朝阳山的风水状况,还有其他方面的瑕疵,最终决定放弃这一选址。后来的乾隆帝和道光帝在选择陵址时,也曾让人勘测此地,最终均未作出选择。
随后,雍正皇帝再次派人重新选址,最终选定了易县的泰宁山(后更名为永宁山)下的太平峪。负责此项工作的官员在呈报给雍正的奏折中称赞此地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里的风水极为优越,极其适合建造皇陵。雍正皇帝也深有同感,认为这一地域的山川河流条理分明,确实是上乘名地,但他并没有立即作出决策。原因在于,雍正担心在这里修建自己的陵寝会违背“子随父葬”的传统葬俗,这样可能会被视为不孝。
了解到雍正的内心顾虑后,朝中的大臣们开始引用经典文献为在易县建造陵寝寻求合理的依据。他们指出,尽管汉朝和唐朝的帝王陵墓主要集中于陕西,但其中许多陵墓也是分开选址的,彼此之间的距离常常在四五百里,近的也有两三百里。而位于泰宁山太平峪的万年吉地两者虽与孝陵和景陵相隔数百里,却离京城并不遥远,皆在畿辅之内。听后,雍正觉得大臣们的论点极富道理,因此下令在此地正式修建自己的陵寝。
或许有人会疑惑,假如清东陵的风水并不好,那么乾隆、咸丰和同治帝为何还选择在那里修建自己的陵寝呢?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尽管这几位皇帝的陵墓风水看似较为不错,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的情况,最终只能采取人工手段来进行弥补。例如,在乾隆时期,有人指出其所选之地虽然风水优越,但稍有不足,建议他另辟新墓地,但乾隆因考虑到整体局势未同意这样的提议。他认为如果选择新的地方,相当于开辟新的皇陵区,这样一来清朝皇帝的埋葬地点将显得过于分散;若是为追求完美而选择在清西陵安葬,又担心子孙们会跟随这样的做法,导致清东陵的凋零。相比之下,雍正皇帝对陵寝风水的要求格外严格,他期望能够选择到一处天然的风水宝地,这也是他最终决定在清西陵建造陵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