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正操的一生,是革命与战斗的象征,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见证,更是得意的岁月。作为新中国的开国上将,吕正操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采访中,当他被问及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最得意的就是打日本!说日本那么厉害,我打上也不那么厉害……”,这句话不仅流露出他无畏的气概,也充满了对自己历史使命的肯定。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吕正操被授予上将军衔,但鲜有人知,在最初拟定的上将名单中并未出现吕正操的名字。1954年,新中国成立已五年,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新阶段,军衔制度的实施成为了新的目标。12月,彭德怀受毛主席委托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讨论军衔制、军官薪金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接着,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实行义务兵役制、军衔制等的工作指示,评定军衔成为了1955年上半年的核心工作之一。根据当时的安排,中央军委首先确定了中将以上军衔的人选,随后通过总结经验的方式,为少将及以下军衔的评定提供了依据。在确定名单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方案,第一方案列出了58人,第二方案则是51人,其中包括可以由中央参考拟授大将的人选,但在这两个名单中都没有吕正操的名字。
然而,毛主席在收到彭德怀和罗荣桓提交的名单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意见。他指出,那些已经转向地方工作的军官应暂时不参加首批军衔评定,而应等到以后再进行。此时,周恩来总理提议将吕正操列入上将预授名单,理由是吕正操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特别是作为东北军的代表人物,他的授衔对推动统战工作至关重要。经过深入讨论后,吕正操终于进入了上将名单,并于1955年9月正式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上将之一。
2005年8月17日,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东方时空》播出了吕正操上将回忆抗战的访谈。尽管当时吕正操已经102岁高龄,但他的身体依然健康,举止灵活,思维清晰。记者在访谈中询问吕正操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最得意的是打日本。”这一回答,深刻地反映了吕正操对自己一生的自豪与对抗战胜利的深刻记忆。
吕正操出生于1905年1月4日的奉天省海城县,年少时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家乡所犯下的暴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行径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特别是日军对无辜百姓的屠杀和虐待,这些都成了他为抗日而奋战的动力。他回忆道:“我们学校的老师,父亲那一辈都告诉我们,日本人是如何残忍的,甚至有人在河堤上走,日军一枪就把他打下去。我们从小就想着,要打日本。”
正因如此,吕正操在改名字时也选择了“吕正操”这一名字,寓意着自己必将操练有素,投身抗日。1922年,吕正操参加东北军,并开始在张学良的卫队旅服役。随着对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接受,吕正操在不断的战斗中展现出非凡的才智与勇气。在1936年,他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平息,之后带领部队改编为691团,继续坚守抗日阵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吕正操通过地道战术等灵活的战法,不仅提高了部队的生存能力,还成功扩大了抗日根据地。他不仅仅是在战斗中展现出军事天赋,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贡献了无数的战果,捍卫了人民的安全与尊严。
1983年,吕正操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为国家的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吕正操应中共中央的委托,前往美国探望张学良。两位老将的对话充满了情感与睿智。张学良在交谈中称吕正操为“地老鼠”,这一称呼既是对他抗日事迹的认可,也是对他与人民之间深厚感情的敬佩。吕正操则谦虚回应:“地老鼠也是人民创造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所有成就都源自人民的支持。”
吕正操不仅以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赢得了广泛的尊敬,更因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深切仇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他看来,自己一生中最骄傲的,依旧是那段为民族解放而与侵略者斗争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