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冼恒汉在兰州军区担任政委整整22年后,被上级调离了这个岗位。这次调动的决策背后,有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对于这次调离,上级与冼恒汉之间有过沟通,安排了新的工作机会。对此,他表示愿意接受这个安排,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首先要提到的是,1973年12月,八大军区的领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动。韩先楚等几位司令被重新分配,其中韩先楚从南方的大东南调任北方的大西北。这一地区之间的距离可谓遥远,差不多相隔了数千公里,气候条件也截然不同,从潮湿的热带转变为干旱的内陆,生活和工作的适应问题都迫在眉睫。在这次调动中,其他几位军区司令之间则大多是相邻的,比如北京军区司令李德生与沈阳军区司令互换,济南与武汉、南京与广州的司令也进行了调换。这些调动显然考虑到了地理和相应的工作适应性,而兰州军区的司令与福州军区之间却是非常遥远,显示出上级可能在进行更大范围的战略调整。
另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皮定均的身份。作为原福州军区的副司令,他在军事战略和相关事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1953年回国以来,他一直是在福建军区内任职,经历了军区多次变迁,直到1969年还担任副司令,整整十五六年,让他对福州的部队情况和防务布置了如指掌。考虑到福州军区位于台海前沿、面临特殊的战略任务,显然皮定均是最适合这个岗位的人选。
然而,在韩先楚调任兰州军区后,冼恒汉感受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在生活和工作方面,韩先楚有着较强的个人主张,而且对外界的意见不太容易接受,这让冼恒汉在工作中时常遭遇困难。例如,在设防工程方面已经获得总部批准的项目,冼恒汉试图依照之前的决策流程来执行,但在韩先楚的主导下却产生了很多的变动,导致军区受到总部的批评。在军区的党委会上,冼恒汉作为第一书记提出问题时,韩先楚竟借故生病匆匆离开,让他深感无奈。
冼恒汉认为,韩先楚在工作上表现出的“霸道”态度,正是导致军政出现主要矛盾的根本原因。虽然他曾试图请求上级对此事进行干预,但考虑到当时的特殊情况,最终没有分开两人。和前两任的合作关系相较,冼恒汉对韩先楚的方式却难以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张达志是冼恒汉在战争年代的老战友,虽然他与冼恒汉并不在同一个军队,但同属于一野。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张达志展现出的奉献精神为部队节省了数千万军费。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在皮定均调任后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工作方式依然按照规章秩序进行。
自1967年军队接受支左任务后,冼恒汉亦曾担任甘肃省革委会主任、省第一书记。在处理地方事务和负责兰州铁路局的工作时,由于执行环节的失误,冼恒汉对自己受到了相应的批评。他表示完全愿意服从组织的决定,尽管这些批评有时与事实存在出入,他依然感受到来自上级的关怀与体贴。这样的态度让他感动,也促使他愿意迁移到新的岗位上工作。
因为身体的原因,冼恒汉最终留在北京进行治疗,同时也在等待新的工作安排。可能是将问题简单化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冼恒汉的调离与时局的不同使得他在北京等待了整整五年。直到1982年,兰州军区才再次联系他,试图解决过往的问题,给他一个重新了解与思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