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非洲近半国家收紧锂钴出口,津巴布韦2027年禁令在即”的消息在矿业界引发震动。全球对锂、钴等关键矿产需求呈井喷式增长,非洲国家为在这场资源盛宴中分得更大蛋糕,纷纷调整策略,近半数国家实施原材料出口限制或禁令。其中,津巴布韦计划在2027年禁止原矿石出口,全力推动锂加工产业发展。这一举措已初见成效,创造了5000个就业机会,2023年锂矿出口收入大幅增长。
锂、钴等矿物作为新能源产业的“基石”,全球需求增速惊人。在这一背景下,非洲国家不再满足于仅充当“原料供应商”的角色,它们积极寻求利益最大化。乌干达、几内亚等国相继出台新规限制出口,加纳等国则大力扩展矿产加工厂建设。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非洲在全球矿业产业链中的角色正发生深刻转变。
非洲矿业政策的调整,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从资源国自身发展需求来看,长期以来,非洲丰富的矿产资源虽吸引了大量外资,但多数国家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资源出口,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以坦桑尼亚为例,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在当地推进铀矿项目,计划2026年建成主加工厂,每年生产3000吨铀,这看似是双赢合作,背后却存在技术垄断和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铀矿开采技术门槛高,处理厂建设主动权被外资掌控,当地难以掌握核心技术,产业升级受阻。
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非洲国家试图通过调整矿业政策,提升自身在全球资源分配中的话语权。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资源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非洲国家意识到自身资源的战略价值,开始重新审视与外资的合作模式。例如,刚果(金)与美国就关键矿产投资协议展开谈判,拟允许钨、钽、锡等战略资源经卢旺达加工出口,换取美国斡旋东部和平。这一协议若达成,将打破中国在刚果矿产领域的主导地位,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格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进口国之一,非洲矿业格局的变化对中国企业影响深远。一方面,非洲国家收紧矿产出口,可能导致中国企业原材料进口成本上升,供应链稳定性面临挑战。以锂矿为例,中国矿企在非洲拥有大量权益,但出口限制可能使部分项目的收益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非洲推动矿产加工产业发展,也为中国企业带来新机遇。中国国有矿业公司可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积极参与非洲矿产加工项目,实现互利共赢。
非洲矿业格局的调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变化既带来挑战,也蕴含机遇。中国企业需准确把握形势,积极调整策略,在这场全球矿业格局的重塑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下一篇:郭翠芬:像“铁人”那样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