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电影《731》迟迟没有上映。
据统计,不算入籍和台湾地区的,在日本的中国人已经突破82万!
加上各种隐性人口,妥妥的百万级华人圈在日本扎根了。
这规模相当于日本凭空多了个人口大县, 说出来你敢信?
说起来,这么多中国人在日本扎根,可不是一句 “全球化” 就能解释清楚的,更像是两边你情我愿,最后走到了一块儿。
日本那边,人口问题喊了快二十年了,年轻人越来越少,社会没那么有活力了,特别需要外来的人帮着干活,给经济添点力。
而咱们这边,好多人想找新机会,过不一样的日子。就这么着,一条通往日本的路,慢慢就铺起来了。
这条路上,不同的人处境不一样,想的也不一样。
最底层的,是那些靠力气挣钱的人。
以前,他们大多是以 “研修生” 的名义去日本,说是去学习,其实是干最苦最累的活儿,工资少,还受好多限制。
但这几年不一样了,日本实在太缺人了,就开放了 “特定技能” 签证,专门针对建筑、护理、农业这些日本年轻人不愿意干的行业。
门槛降低了,待遇和日本人差不多,还能换工作。
这对国内那些有手艺但没太多上升空间的人来说,真是条实在的出路。
他们就像阶梯最下面的石头,用自己的辛苦填补了日本底层劳动力的缺口,也为自己和家人拼出了不一样的生活。
现在这些工人不仅能拿和日本人一样的工资,还能随便换工作,不少人干几年就攒够钱在国内买套房。
再往上一层,是成千上万的留学生。
每年有十多万中国学生去日本,原因五花八门:有的是喜欢动漫,有的是觉得离得近、比去欧美便宜。
但别以为他们就只是上学,东京的便利店、小餐馆,晚上基本都是中国留学生在帮忙。
有回半夜在日本便利店买东西,收银的东北小哥跟我说:“一小时能挣900日元,够交半个月房租了,比在国内实习强多了。”
站在阶梯最上面的,是那些有钱创业的,还有技术特别厉害的人。
在日本开公司,拿 “经营管理签证” 也不算太难。
500万日元,大概25万人民币的注册资本,好多中国中产家庭都拿得出来。
只要签证批了,配偶和孩子都能一起去,还能享受日本的教育和医疗福利,这对想让全家生活好点的人来说,吸引力太大了。
所以,日本街头到处都是中餐馆、旅行社、贸易公司,慢慢形成了一个华人经济圈,既能自己满足需求,又能影响到外面。
他们不只是打工的,还能参与制定规则,甚至创造规则。
那些在IT、金融、医疗这些领域特别厉害的人,更是日本政府的 “香饽饽”。
引进的外国高端人才里,中国人差不多占了三成。
好多人在日本工作生活十多年,最后拿到了 “永住者” 身份,这意味着他们在日本扎下了根,享受的权利和日本国民差不多。
他们站在最高处,不光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还在社会文化方面悄悄产生着影响。
现在日本街头的中餐馆、旅行社、跨境电商,十有八九是中国人开的。
但奇怪的是,这几年在华日本人越来越少了,十年间首次跌破十万。
前阵子去上海的古北新区,发现以前挤满日本人的料理店,现在换成了中国网红餐厅。
有个在华待了20年的日本老板叹气:"以前来中国是赚钱,现在年轻人更愿意去东南亚。"
他的贸易公司以前全是日本人,现在员工一半是中国人,还得请中国经理来管。
这种反向流动太值得琢磨了。
日本靠着中国劳动力和人才续命,我们却在慢慢减少对日本的依赖。
就像东京大学教授说的:"现在不是中国人离不开日本,是日本离不开中国人了。"
一个国家需要不断吸引外人来维持运转,说明它自身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了。
日本正从我们印象中那个 “铁板一块” 的社会,慢慢变成一个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 “多元社会”。
这对他们来说,既是能让社会有活力的药,也是从来没遇到过的大挑战。
怎么好好相处,怎么在变的同时保住传统,怎么化解文化冲突,都是日本要面对的难题。
而对在日本的上百万同胞来说,以后的路也不好走。
语言不通、文化不一样,甚至还有看不见的歧视,这些都是躲不开的。
怎么在融入当地的同时,不忘自己的文化;怎么在国外保护好自己的权益,都是每个人得好好想想的事。
“北上广深的日本人学校里有些什么人可能都不掌握,真打起来也许身边都是日本人都不知道!”
“在日本电视节目上有日本人承认:每一个日本人的血液里最少有10%中国血统。”
“和平时期啥事没有,有了战争就完了。”
回到开头说的《731》,为啥在日本上映这么难?
想想这百万华人里,多少人靠着中日贸易吃饭,多少人在日企拿着高薪,多少老板和日本政商界绑在一起。
真把历史账算清了,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说到底,这82万中国人在日本,既是为了讨生活,也在悄悄改变着什么。
他们可能不知道《731》的上映波折,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中日关系最鲜活的注脚。
只是这盘棋下到最后,谁能笑到最后,现在还真不好说。
信源:2025-08-04吉林日报《长影出品电影《731》今日发布“血证”版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