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76年1月8日去世,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之一。1921年加入共产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了国务院总理,一直干到去世。他是个全才型人物,尤其在外交上特别牛。50年代,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给新中国在国际上挣了不少面子。他跟越南的胡志明关系特别好,俩人私交深厚,中越友谊很大程度上是他推动起来的。这次想送直5专机给胡志明贺寿,其实也挺符合他一贯的外交风格——既实用又能拉近感情。
周恩来不光是外交高手,国内建设他也抓得紧。60年代初,中国工业基础还很薄弱,他特别重视航空工业这种高技术领域。直5是咱们第一款国产直升机,他肯定觉得这玩意儿送出去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贺龙,1896年3月22日生于湖南桑植,1969年6月9日去世,是十大元帅之一。1927年南昌起义他就参与了,后来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哪儿都有他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中央军委副主席,1959年起还管国防工业委员会,专门负责军工发展。这老兄是个实干派,对军队和工业要求特别严,尤其是质量问题,他眼里揉不得沙子。
贺龙管国防工业那会儿,正赶上“大跃进”后遗症,工厂生产乱七八糟,质量问题一大堆。他去视察工厂时经常发火,因为他觉得这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安全和脸面问题。所以这次直5专机的事儿,他一听就炸了,坚决不让随便送出去。
胡志明,1890年5月19日生,1969年9月2日去世,是越南的开国领袖。原名阮生恭,后来改了好几个名字,1930年在香港搞了越南共产党。他跟中国关系特别近,1925年在广州就弄了个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跟中共合作紧密。抗战时他还来中国活动,跟周恩来结下了深厚友谊。这次周恩来想送他直5专机,估计也是看在他生日和中越关系的分儿上。
胡志明是个务实的人,领导越南抗法、抗美,打得挺硬气。他跟中国的感情不光是个人交情,也是战略需要。60年代越南正跟美国干仗,中国这边支援不少,送个专机也算顺理成章。
直5是中国第一款国产直升机,1959年12月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试飞成功。这飞机是仿苏联的米-4搞出来的,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厂负责发动机,技术上算个大突破。那时候中国工业底子薄,能整出直升机不容易,标志着航空工业迈了一大步。周恩来听到这消息,特别高兴,觉得这东西不光能给部队用,还能拿来搞外交。
1960年初,周恩来就拍板要把一架直5改成专机,送给胡志明贺寿。胡志明那年70岁,送个高科技礼物既能体现中国实力,又能加深两国关系。哈尔滨厂接到任务后赶紧动手,把直5改得更舒适、更安全,忙了仨月,总算改完了,还通过了试飞。眼看着就要运去越南了,结果半路杀出个贺龙。
1960年底,贺龙跟罗瑞卿从朝鲜视察回来,顺道去东北看看飞机工业。他跑了哈尔滨飞机厂、哈尔滨发动机厂、沈阳飞机厂、沈阳发动机厂,这一看不要紧,气得差点掀桌子。为啥?过去三年,这几个厂愣是没给部队交过一架合格的飞机和发动机,仓库里堆的全是次品,生产管理一团糟。那时候“大跃进”刚过去,工厂为了赶进度瞎搞,质量根本没保障。
贺龙本来就对军工质量要求高,这下彻底火了。他当场下令,这几个厂对外交付全停,先整顿质量再说。就在这时候,哈尔滨厂的负责人跟贺龙汇报,说有架直5专机是周总理交代要送胡志明的,已经试飞过了,马上要出国。贺龙一听,脸都黑了,说:“不行,马上停止出国!”
贺龙反对的理由很简单:这架直5要是送出去,代表的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脸面,万一有点毛病,丢人丢到国外去了。他不是针对周恩来,而是觉得质量没把握就不能随便拿出手。当时那架专机虽然试飞过了,但贺龙不放心,要求全面复查,从设计到生产流程,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复查结果还真查出问题:发动机有四处隐患,短时间飞可能没事,但长期用肯定不安全。技术人员赶紧成立整改小组,忙了好几周,把问题全解决了。1961年初,这架直5又测了一遍,性能终于稳定了。
贺龙这次叫停,看似有点“杠”,其实救了中国航空工业一把。要是真送出去出了问题,不光丢脸,还可能影响中越信任。他这一闹,工厂后来都老实了,质量管理慢慢规范起来。这事儿也成了军工领域的一个例子,证明质量比面子重要。
周恩来后来知道详情,也没生气,反而支持贺龙。他自己就是个严谨的人,知道产品质量关乎国家形象。这俩人虽然分工不同,但对国家利益的底线是一致的。
直5没送成,对中越关系没啥大影响。60年代中国支援越南抗美,物资、武器送了一堆,胡志明心里有数。1969年胡志明去世前,中越合作一直很紧,周恩来的外交政策还是起了大作用。
贺龙1969年6月9日因病去世,73岁。他干了一辈子革命,国防工业有他不少功劳。胡志明1969年9月2日因心脏病去世,79岁,越南人民到现在还叫他“胡伯伯”。周恩来1976年1月8日去世,77岁,算是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