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和胡琏无疑是国民党军中赫赫有名的将领,他们所率领的部队都属于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相比之下,黄百韬则是一个典型的杂牌军将领。尽管他曾在张宗昌的部队中担任过师长,但在加入蒋介石的阵营后,迅速失去了兵权。幸得顾祝同的赏识,黄百韬才得以重新出任整编第25师的师长。尽管如此,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无论在战斗力、兵员素质、指挥水平上,显然都不能与张灵甫的整编74师和胡琏的整编第11师相提并论。因此,很多人认为张灵甫和胡琏要远远强于黄百韬。
然而,许世友却持有与常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胡琏和张灵甫的名声并不完全匹配,甚至对他们的能力并不看好。相反,他对黄百韬极为看重,甚至称赞他差点使华东野战军全军覆没。作为解放战争期间的重要指挥官,许世友亲自与这三位将领交手,对他们的实力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许世友的评价,不仅建立在他个人的经验基础上,也更显得权威与客观。许世友第一次与胡琏交战是在1947年4月,那时他奉命率军与敌方作战,敌军由顾祝同指挥,兵力强大,企图攻占新泰和蒙阴等地区。
为了避免重蹈以往失败的覆辙,敌军采用了稳步推进的战术,这使得华东野战军习惯的迂回包围战术受到了很大局限。在这一局势下,粟裕迅速作出决策,决定先击破驻守泰安的敌军整编第72师,以此为突破口,提振士气。面对胡琏所率的整编第11师,许世友领兵前往白马关,阻止该师的增援。由于胡琏的部队离白马关仅十几公里,而许世友的部队却远在百里之外,战斗时间紧迫,许世友决定派遣26师率先与敌人对抗。26师在不到一夜的时间里行军超过130公里,抢先抵达白马关。
接下来的七天七夜,26师与胡琏的部队展开了激烈的血战。尽管胡琏使出浑身解数,拼命进攻,但26师凭借坚强的阵地防守,不仅抵挡住了敌人的猛攻,而且在伤亡严重的情况下,胡琏最终也未能突破。此役,胡琏的整编第11师损失了1500余人,而许世友仅用4个团便成功守住了阵地,令胡琏的部队狼狈撤退。从许世友的视角来看,胡琏显然并不像外界所称赞的那般强悍。
接着,许世友与张灵甫交手的机会也随之而来。解放战争初期,张灵甫所率的整编第74师进攻犀利,迅速占领了淮安、淮阴和涟水等地,声势浩大。张灵甫凭借连连胜利,渐渐自视过高,认为自己是战场上的无敌之人。然而,因其过于自信,张灵甫在进军过程中未能与两翼的李天霞和黄百韬协调,孤军深入,最终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在孟良崮。由于地形限制,张灵甫的重火力并无法发挥作用,最终在兵败后丧命。
许世友亲自参与了孟良崮战役,在总攻阶段,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役过后,许世友对张灵甫的评价也非常低,他认为张灵甫作为整编74师的指挥官,未能有效利用部队的优势,尤其是在孟良崮的决战中,他犯下了不适当的战略错误。
与黄百韬的交手则发生在1947年秋季。当时国军在胶东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许世友手握四个纵队的兵力,却依旧无法有效抵挡黄百韬的攻势。许世友的部队接连失守多个城市,形势急剧恶化。蒋介石为弥补局势,将黄百韬调往大别山与刘邓大军作战,许世友的压力骤然减轻,接连夺回失地。此战,黄百韬展现出极强的战略和指挥能力,他的出色表现让许世友对他刮目相看。
在随后的一系列战斗中,黄百韬表现出了比胡琏和张灵甫更为出色的综合战力。特别是在豫东战役中,黄百韬通过巧妙的机动和阻击策略,成功解救了区寿年兵团并使敌人陷入包围,甚至给华东野战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对于这一战,粟裕也表示,华东野战军与黄百韬的部队对抗时,并没有占到任何优势。凭借在豫东战役的突出表现,黄百韬不仅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还晋升为第7兵团司令官,迅速超越了胡琏和邱清泉。
在淮海战役前夕,黄百韬凭借自己敏锐的军事嗅觉,感知到华野可能会采取行动。他请求撤回徐州,但蒋介石命令他在新安镇待命。然而,黄百韬的判断非常准确,他意识到与敌军作战的危险性,仍旧坚守在新安镇,面对华东野战军的包围。在长达十多天的抵抗战中,他不仅成功坚持了下去,还给敌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综合来看,黄百韬无论是在进攻还是防守上,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远超胡琏和张灵甫。许世友的评价,也印证了他对黄百韬的高度认可,并视其为一个值得忌惮的强劲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