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末,远征军在反攻缅北的战斗中,付出了1.7万人的惨重代价,但也取得了歼灭日军10.8万人的辉煌胜利。大多数敌军被孙立人的新38师和廖耀湘的新22师消灭。相较之下,新38师的表现尤为出色。孙立人与廖耀湘的作战风格大相径庭,美国将领史迪威将两人比作锯子和斧头,形象地说明了他们的差异。随后,新38师和新22师被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成为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战场上最强劲的对手。回忆起战斗,东北野战军的将领普遍认为新六军的战斗力更强悍。
新一军和新六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共同渊源。起初,宋公子通过与大队长的关系,为自己的亲戚谋得了一个税收的“美差”,并借此建立了税警总团,后来这个团又逐渐发展成为更具战斗力的机械化部队。在1932年,宋公子购买了18辆英式“考登劳尔特”轻型坦克,打算用坦克来强制收税。然而,这些坦克最终被大队长占据,逐渐发展成为“战车队”,并在战斗中表现优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公子还从德国购买了更多的坦克和装甲车,使得这支部队成为当时最具战斗力的机械化部队之一。
新38师的师长孙立人,出身清华大学,并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然而在中国的军阀混战中,孙立人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只能在教导总队担任教官。孙立人因直言不讳而被开除,经历了一段低谷期,直到遇到老朋友赵君迈,才重新加入独立旅。独立旅最初由宋公子所组建,装配有最先进的装备和武器,孙立人在这里展现出过人的才能。
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孙立人的税警总团逐渐成长为一支强大的部队,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展现了出色的战斗力。尤其是在与日军的交锋中,孙立人亲率敢死队,成功击溃了敌人,并为新38师的战绩奠定了基础。尽管在战斗中不幸受伤,孙立人依然坚定不移,迅速归队并带领部队执行更加艰难的任务。
1941年,孙立人的税警总团被编入远征军66军,并改编为新38师。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孙立人凭借出色的指挥和战略眼光,使得新38师在缅北的战斗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在仁安羌大捷中,新38师以522人的伤亡代价,歼灭了1200多名日军,并成功营救了被困的英军。
新38师的出色表现使得孙立人赢得了英军的尊重,并为他授予了帝国司令勋章。但也因此引发了黄埔系将领的嫉妒与非议,甚至有些人质疑孙立人仅凭一场胜利就被捧为抗日名将。尽管如此,孙立人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在战场上不断突破困境。1944年,孙立人和廖耀湘的部队成功联合,夹击日军,占领胡康谷地,并在孟关和加迈的战斗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然而,尽管新38师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孙立人却因为政治斗争和内部纷争,最终被免去新一军军长职务,替代者为潘裕昆。在他离职前,他将103面锦旗交给潘裕昆,象征着新38师的荣耀和战斗精神。这一决定让新38师的士兵们感到极大的失望和愤怒。几个月后,孙立人被调往东北,参与与东北民主联军的对抗。在这个过程中,孙立人与杜聿明的关系逐渐紧张,因为杜聿明对廖耀湘的偏袒让孙立人心生不满。
战斗持续进行,孙立人和廖耀湘的性格差异逐渐显现。孙立人谨慎而严格,而廖耀湘则更加大胆和冒险。两人的不同作风与指挥理念在战斗中屡次发生碰撞,但无论如何,新38师和新22师都在战场上打出了各自的辉煌战绩,最终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五大主力之一。
战争的残酷和政治的纷争让孙立人从一位辉煌的将领,最终走向了被边缘化的命运。尽管如此,孙立人的军事才能和他为国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依旧是无可磨灭的。正如古人所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孙立人虽在短短几年内崛起又没落,但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