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春秋战国那会儿的人打仗,讲究得能让现在的人惊掉下巴。就拿晋楚邲之战来说吧,晋国军队慌不择路,战车陷进泥里动弹不得。按咱们想的,这时候楚军还不赶紧冲上去砍杀?可人家偏不,反倒站在旁边指点:“你们把车前面的横木抽掉试试?” 晋军照做,车是动了,可跑没多远又卡住了。楚军又喊:“把旌旗拔了减轻重量啊!” 就这么着,晋军狼狈逃窜,楚军还在后面喊 “慢走不送”。
你说这叫打仗吗?搁现在看,简直像俩村夫在田埂上拌嘴,还得互相递个台阶。其实啊,那时候的战争更像贵族间的 “约架”。首先得下战书,写清楚为啥打、在哪儿打、啥时候打,措辞还得特文雅,透着股 “咱都是体面人” 的范儿。到了战场,得等对方列好阵才开打,对方要是没准备好,冲上去那叫失礼。就像宋襄公,敌军渡河呢,手下劝他趁机偷袭,他脖子一梗:“君子不趁人之危。” 结果自己吃了大败仗,还被后人笑了几千年。
那会儿的战士大多是士大夫阶层,披甲上阵不只是为了输赢,更是为了体面。打输了可以投降,但不能丢了尊严。晋国人打仗,要是看到对方战车陷了,还会停车帮忙推车;要是对方主帅受伤了,就暂时不追,等人家包扎好再接着打。你想想,这在后来的战场上,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到了战国末期,这规矩就慢慢变味儿了。尤其是秦国,简直把 “狠” 字刻在了骨子里。商鞅变法后,秦国士兵砍一颗人头就能晋爵一级,战场上见了敌人跟见了金银似的,眼睛都红了。长平之战,白起一口气坑杀四十万赵军,这在春秋战国早期,想都没人敢想。
为啥会这样?你琢磨琢磨,春秋战国早期,大家都认同一个周天子,打来打去更像是家族内部的争斗,没必要下死手。而且那时候打仗规模小,主要靠战车,参战的都是贵族,互相之间不是沾亲就是带故,抬头不见低头见,总得留几分情面。可到了战国,各国都想吞并别人,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平民也开始上战场。这些人没那么多贵族讲究,活命、立功才是正经事。
秦国就更特殊了,它本来就地处西陲,没中原各国那么多规矩束缚。商鞅变法又把 “军功” 和 “利益” 死死绑在一起,士兵上了战场就像饿狼扑食,哪还管什么礼仪。你看秦军的装备,皮甲、短剑,轻便灵活,就是为了近距离砍杀。再看兵马俑里的士兵,一个个表情冷峻,眼神里全是狠劲,跟春秋时期战车士那种从容淡定,完全是两种气场。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那更是把 “狠” 玩到了极致。为了打楚国,他派王翦带六十万大军,几乎是全国的青壮年都上了战场。这在春秋时期,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打仗讲究 “适可而止”,哪能动用全国之力?而且秦军不光杀敌人,还拆城墙、毁兵器、迁百姓,就是要从根上断绝六国复兴的可能。
有时候我就想,这打仗的套路变了,其实也是时代变了。春秋时期,大家还信 “礼”,觉得输赢不重要,体面更重要。到了秦朝,“利” 成了第一位,只要能赢,啥招都能用。就像下棋,春秋时还讲究落子无悔、尊重对手,到了秦朝,直接掀了棋盘说 “这棋我赢了”。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能说哪种套路更好。春秋的规矩,守住了一些人性的底线,可也限制了战争的效率。秦朝的狠劲,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可也太伤元气。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活法,打仗的套路,不过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罢了。
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听着有没有觉得有意思。要是觉得还行,就请发财小手点赞关注呀,说不定就能发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