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上级对湘西的剿匪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对广西的剿匪进展表示批评,这无疑加大了广西省委和省军区面临的压力。在广西刚刚解放的背景下,土匪活动却仍然猖獗,人数竟然超过了9万。这使得省委和军区不得不迅速出台剿匪方案,计划在上半年先消灭集中的土匪,接着在下半年剿灭零散的匪徒。然而,在实际剿匪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这导致剿匪的进展极其缓慢。
首先,剿匪政策的执行理念上存在缺陷,政策明确要求“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这意味着,除了那些犯下罪行极其严重的匪首可能遭受重罚外,大多数土匪则可以接受相对宽容的处理,经过教育后被释放。而这些处理之后的土匪常常转身再度参与匪帮,造成剿匪工作徒劳无功,进展迟缓,甚至土匪的数量还有所增加。
其次,民间持枪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剿匪的有效性。广西的匪患历史悠久,许多普通百姓为了保护自己和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配有武器。这些枪支很可能被土匪利用,情况更加复杂的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一些政策未能有效落实,导致个别百姓被国民党利用,白天视为平民,晚上却转为匪徒,这种现象层出不穷,令剿匪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在广西军区内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省委书记兼省军区司令的张云逸,和副书记兼副政委的莫文骅,认为广西的状况复杂,因此必须发动群众的力量,让他们充分理解,才能真正实现解放。然而,李天佑等少数人则坚信,剿匪需要采取更加坚决的态度,只有彻底消灭土匪,才能真正解放人民。
最终,上级对广西的剿匪工作表示不满,特意派遣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陶铸前来现场指导工作。莫文骅在回忆录中提到,陶铸及个别领导到广西后,对剿匪的斗争一口否定,给出了一些帽子,比如“宽大无边、不收民枪、不杀土匪头、右倾”等指责。此外,这些领导采取了不与省委和军区直接对话的方式,将自己片面的意见直接报告给中央,而并非出于善意帮助省委,反倒是在动员他人揭发省委的负责人。
莫文骅无奈地表示,这些领导的批评并没有为实际工作带来建设性意见。既然上级派人前来指导,理应积极与省委对接,以改进接下来的工作,促进局势的好转,而不是抹杀干部的努力和热情。最终,虽然张云逸名义上担任省委和省军区主要领导,但因病长期休养,剿匪工作则由副司令李天佑与省委副书记何伟共同负责。
经过大半年的剿匪努力,部队终于在一些策略上取得了突破。首先,部队收缴了大量的民间枪支,随后调整了剿匪的政策和战术。到1951年底,广西的剿匪工作基本上宣告结束。这时,作为省委二把手的莫文骅也开始全心投入到省委的工作中。陶铸曾建议他转入地方工作,而他对此深感期待,然而最后却被调往东北军区担任政治部主任。根据他的职位安排,他理应主持省委的工作,但最终的调动是否与先前的剿匪政策有关,值得深思,毕竟他在剿匪问题上的态度与省委主要领导是一致的。此后,省委的工作交由陈漫远负责,新的局面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