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瑜的死因,历代的说法并不一致。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因诸葛亮三次激怒而气死,似乎这位英俊的将领因气量狭窄,被自己的愤怒吞噬了生命。而《三国志》的记载则更为平实,认为周瑜死于病重,可能是由于长期劳累加上伤势未愈所致。对于周瑜的死因,学者们普遍认为,他并非因气死,而是因战后旧疾复发和过度疲劳,最终导致身体崩溃,早逝。然而,王芳在回忆中提到,毛主席曾有过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周瑜是被孙权气死的。那么,为什么毛主席会做出这样的论断呢?
王芳提到,建国后毛主席曾多次到杭州,期间他负责了毛主席的警卫和接待工作,总共接待了毛主席四十多次,具体负责了其中的三十八次。说到这些经历时,王芳的语气中流露出自豪感。他的叙述并非仅仅是为了炫耀与毛主席的亲近关系,而是想表达他在这样特殊的岗位上有机会与毛主席近距离接触,进而了解了很多外界不知的历史真相。其中,就包括毛主席对于周瑜之死的看法。
在与毛主席的多次接触中,王芳逐渐对毛主席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他提到,毛主席在日常工作之外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除了爬山、游泳外,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消遣。毛主席的游泳地点常常是在南屏的游泳池,有时他也会游到钱塘江去散步。王芳还记得,毛主席的工作总是在夜晚进行,每晚都有很多重要事务需要处理,只有每到星期六的晚上,他才会参加舞会。但即便如此,毛主席总是最后一个到场,第一时间离开,跳舞时也极其随意,完全是随着音乐的节奏跟随舞伴走步。
在王芳看来,毛主席的生活是极为单调的,几乎没有什么个人爱好,而听京剧则是毛主席为数不多的消遣之一。毛主席非常喜欢京剧,拥有当时几乎所有京剧名家的唱片。王芳还记得,在毛主席吃饭时,工作人员会为他播放京剧唱段,帮助他放松心情。每当听到喜欢的部分,毛主席还会不自觉地跟着唱上一两句,王芳表示,毛主席的唱腔非常有板有眼。
毛主席最常听的剧目有《卧龙吊孝》、《借东风》、《失街亭》、《空城计》等,这些经典剧目毛主席听得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背出剧中的唱词。王芳自己也是京剧爱好者,曾在山东根据地时期在《黄鹤楼》中扮演过周瑜。这个细节毛主席是知道的,某次王芳陪毛主席从杭州到江西的火车上,毛主席问他:“周瑜是怎么死的?”王芳按照《三国演义》的情节回答:“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毛主席听后微微一笑,说道:“不对,周瑜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是被孙权气死的。”王芳听了毛主席的话感到疑惑,便仔细观察毛主席,期待他进一步解释。毛主席不急不躁地继续说道:
“孙策去世后,他的妻子大乔年纪轻轻,寂寞无依,经常邀请妹妹小乔前来陪伴。周瑜也常常陪小乔去后宫看望大乔。日子久了,孙权对周瑜产生了不满。虽然表面上他没有直接表达,但实际上在各种事务上刁难周瑜,脸色愈发难看。加上周瑜在军事上屡屡失利,特别是在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中屡遭失败,使得孙权对他心生疑虑,产生了极大的厌恶。周瑜本身性格高傲、心胸狭窄,受不了这种屡屡的羞辱,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最终引发了疾病,病倒在床,不久便去世了。”
毛主席的这一说法,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三气周瑜”大相径庭,更加注重了孙权与周瑜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人们的印象中,周瑜的死因似乎总是与诸葛亮的“气死”事件相关,但毛主席却提出了另一种更为深刻的看法,认为周瑜的死实际上是与孙权的不满和嫉妒密切相关。
这种解释无疑为周瑜的死因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角度,也为历史爱好者带来了新的思考空间。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毛主席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周瑜的性格与其所面临的政治压力确实可能导致他在身心的双重打击下早早离世。而毛主席的这一论断,也为我们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若不是王芳在与毛主席的交谈中记录下毛主席的这一看法,或许我们仍无法了解到毛主席对于周瑜之死的独特见解。王芳通过这一经历,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毛主席如何看待历史事件与人物。可以说,王芳的记忆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值得我们珍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