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信正,日本二战时期的著名外交官,生于1880年6月30日,山口县,他是德山藩武士末继美六郎的次子。末次从广岛第一中学毕业后进入了海军学院,虽然成绩平平,在114名学生中仅位列第50名,但他凭借过人的才智与刻苦努力,成功逆袭,在日俄战争后,以全班成绩A级第一的优异成绩从海军最高学府——海军战争学院毕业。
1910年,末次信正开始担任海军枪炮学校的教员。那时,他提出了一个独到的设计思想,主张将舰船的主炮排列在舰船的中心线上,从而提升齐射效率。尽管上级对此并不重视,但不久后,英国海军却以类似的设计建造了超无畏舰“猎户座”,证明了末次的构思的正确性与前瞻性。此时,他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得到了认可。
到了1914年,末次信正移居英国,并且以军事武官身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战列舰“阿伽门农号”和战列巡洋舰“玛丽皇后号”上服役,并撰写了关于日德兰海战的详细报告。末次信正对战列舰改造及潜艇使用颇感兴趣,并提出了一种应对美国的五阶段战略,设想利用潜艇封锁巴拿马运河与夏威夷,在西太平洋进行拦截,逐步削弱美国舰队的力量。
1919年,末次信正被任命为海军参谋本部第一科科长,随后的1922年,他又作为华盛顿海军会议副参谋,积极反对裁军条约草案。他坚信,日本海军必须有足够的潜艇才能确保未来对美作战的胜利。尽管他与首席助手加藤宽二一同抵制了全权代表加藤友三郎,但最终裁军条约仍被签署。
同年12月,末次信正被任命为海军总参谋部第一科科长,军衔上校。虽然这一职位历来由少将担任,但末次凭借其深厚的军事才能与卓越的指挥能力,得到了重用。他还参与了制定《海战指令》,大大提升了日本反美作战的水平,并因此被誉为“完善日本反美作战的关键人物”。
1923年,末次信正担任第一潜艇战队队长,致力于训练潜艇部队并改进潜艇性能,研发出射程远、速度快的舰队潜艇。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他指挥的三艘潜艇成功击沉了两艘战列舰,这一战果让他在军中声望大增,成为了海军中坚力量之一。
随着时间推移,末次信正的政治与军事影响力逐渐增强。1929年,他被任命为海军副参谋长,并出席了伦敦海军条约会议。期间,他提出了一套应对美国的作战计划,强调日本必须在太平洋广阔的海域部署潜艇与小型舰艇,形成有效的敌情追踪网,以便随时准备与美军决战。
然而,末次信正并不认同《伦敦裁军条约》,特别是对潜艇数量的限制,这与他未来对美战略的核心观点背道而驰。他认为,潜艇是未来对美作战的关键,必须确保数量的绝对优势。对于这一观点的坚持,末次信正因此遭到上层的排挤,甚至在1930年因强烈反对条约而被免职。
虽然遭遇挫折,但末次信正的影响力没有因此减弱。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被任命为第二舰队司令官,期间他参与了上海事变的军事行动,其中他的炮火被用来轰炸平民。为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日本政府很快组建了第三舰队,并指派野村吉三郎为总司令。两年后,末次信正被任命为联合舰队司令官,这个职位被认为是海军军官中的最高荣誉之一。他的任命广受年轻军官的欢迎,且民众对他的人气颇高,仅次于东乡平八郎。
作为联合舰队司令官,末次信正严苛的训练方法以及注重夜战的战略,使得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他在这一职位上不仅仅关注军事指挥,还开始涉足政治,结识了平沼喜一郎、松冈洋介、近卫文麿等政治人物,并在军政界的影响力逐渐扩大。1937年6月,近卫文麿首次组阁时,曾请求任命末次信正为内阁参议。
但尽管如此,末次信正并未能真正掌控政权。在近卫文麿的内阁中,末次信正虽然提出了加强与美国、英国和苏联对抗的立场,并支持日德意三国同盟,但却未能在实际政治中获得长久的支持。尤其在1941年,尽管末次信正被看作是海军主张对美开战的领袖人物,但由于他与右翼团体的紧密关系,昭和天皇与其他朝廷成员对他产生了疑虑,最终东条英机被任命为首相,令末次信正深感失望。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末次信正仍然在海军内部拥有强大的影响力,然而随着战局的恶化以及山本五十六等指挥官的阵亡,末次信正计划通过推翻东条内阁来实现其军事与政治目标。然而,海军内部对于末次的支持并未能实现,尤其在他突发疾病后,未能成为海军参谋长。1944年12月29日,末次信正最终因病去世。
尽管末次信正身后遭受了严厉的批评,但即便是批评者也无法否认他是一位卓越的指挥官。他主张消灭美国,认为日本海军的核心使命是保卫满洲和蒙古,并公开提倡反美立场。他的军事理念与坚毅领导风格,成为了日本海军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