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我军某部第五骑兵师的侦察连在内蒙古陶利镇执行剿匪任务时,突遭700余名骑匪的围攻。这支骑匪军队每人骑三匹马:一匹驮粮草辎重,一匹用于正常行军,最后一匹则是用于冲锋的战马,专门用来与敌交战。
侦察连的战士们经验丰富,能熟练运用骑射和马刀,战力强悍,一对十不在话下。面对这些身经百战的骑匪,匪徒们意识到无法轻易取胜,只能采取远距离跟踪的策略,始终不敢靠得太近。然而,侦察连的骑兵只有一匹马,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困马乏,骑匪们逐渐找到突破口。
傍晚时分,侦察连长下令兵分两路反击骑匪。出其不意的反冲锋让骑匪措手不及,侦察连成功突破了围困,急速向主力部队的宿营地靠拢。虽然骑匪觉察到危险,迅速调动战马追击,但侦察连已经成功脱险。
在撤退过程中,侦察连赵排长带领17名战士调转马头,组成阻击线,誓死掩护撤退的战友们。第二天中午,主力部队终于赶来增援,但骑匪早已四散逃遁,战场上只剩下凛冽寒风和战士们含泪收集的烈士遗体。赵排长和他带领的17名战士全部英勇牺牲。
尽管侦察连蒙受重大损失,骑匪的行踪却被暴露出来,这让剿匪部队在广袤的草原上成功追击。根据骑匪撤退时留下的线索,侦察连兵分三路,采用分进合击战术,仅两天后便消灭了大部分骑匪。剩下的300余骑匪由于战马速度较快,成功逃脱,但他们的驮马和行军马则都被剿匪部队收缴。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养精蓄锐后,侦察连再次发现了这股骑匪,并决定一举歼灭他们。连长指挥部队占据有利地形,架起重机枪准备迎击。正当战斗一触即发时,吴师长赶到,阻止了连长的决定,并要求侦察连撤退。吴师长的理由是,骑匪中有许多被裹挟的牧民,而这些牧民并非敌人,剿匪部队应当采取宽容的政策,以赢得当地百姓的信任。
侦察连长不满此决定,坚决要求复仇,并坚持要为牺牲的战友报仇。双方僵持不下,吴师长最终下令撤职侦察连长,并命令他停止抗命。尽管侦察连长依然充满愤怒,最终还是执行了命令,撤出了阵地,而骑匪则趁机逃脱。
被撤职的侦察连长深感委屈,决定以死来报复,但在他准备离开时,吴师长却悄然走进来,告诉他有关一项“苦肉计”的计划。原来,吴师长有意让侦察连长“叛变”以引出潜伏的叛徒。侦察连长迅速恢复了斗志,并决定接受挑战,执行这个艰巨的任务。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侦察连长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揭开了藏匿在骑匪中的叛徒身份,并协助剿匪部队成功消灭了大部分敌人。最终,奇正山和他的部队被一一歼灭,战斗持续了两年之久。奇世英,作为骑匪的领袖之一,在最终的投降中获得了宽大处理,而侦察连长和他的战友们,则成为了战斗中的英雄。
此战后,侦察连长武能奇继续作为剿匪部队的骨干成员,最终将一些潜伏在敌后的人物一一揭发。然而,他和奇世英,尽管曾为战友,却再也没有机会重逢。岁月流逝,这段往事成了武能奇心中永远无法释怀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