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聊三国时期的一个大事件,曹髦讨伐司马昭。曹髦呢,是曹魏的第四位皇帝,当时曹魏的大权,早就被司马氏牢牢攥在手里了,曹髦空有皇帝之名,没啥实际权力。但他不甘心就这么被司马昭摆弄,就想着反抗,可他为啥不趁着上朝的时候对司马昭出手,而是选择带兵讨伐呢?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
先讲讲当时的背景哈。从 249 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开始,司马氏就一步步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接着干,权势越来越大。曹髦是 254 年被司马师立为皇帝的,这时候的他,就是个傀儡皇帝,身边的侍卫、大臣,好多都是司马氏的人,朝堂之上,更是司马昭说了算。
你想啊,上朝的时候,那朝堂上都是司马昭的势力。曹髦要是想在这时候对司马昭动手,难度简直太大了。咱们来假设一下,曹髦要是在朝堂上突然发难,比如说让人直接冲上去抓司马昭。且不说他身边有没有信得过的人能执行这个命令,就算有,那些站在司马昭那边的大臣,能眼睁睁看着皇帝这么干吗?肯定马上就会护着司马昭,说不定还会反过来把曹髦控制住。而且,朝堂上肯定有不少司马昭安排的眼线,曹髦稍微有点不对劲的举动,估计马上就会被司马昭知道,他根本没有机会动手。
再看看曹髦手里的力量。他当时能依靠的,也就是宫里一些侍卫和僮仆。这些人数量不多,战斗力也不强。而司马昭呢,掌握着朝廷的正规军,还有一大批死心塌地跟着他的大臣。曹髦心里也清楚,光靠这点人,在朝堂上动手,根本没法和司马昭抗衡。就好比拿着一把小匕首,去挑战一个全副武装的大将军,这不是送死嘛。
还有一点,曹髦选择带兵讨伐,其实也是想争取一些机会。他想着,自己亲自带兵出去,说不定能号召一些忠于曹魏的势力起来响应。毕竟,当时虽然司马氏权势大,但还是有一些人心里向着曹魏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能把这些人团结起来,一起对抗司马昭。而且,带兵出去讨伐,有一种名正言顺的感觉,就好像在告诉天下人,我曹髦才是真正的皇帝,司马昭是乱臣贼子,我要为了恢复曹魏的正统而战。
从曹髦的性格来看,他也是个有骨气、不甘心屈服的人。他可能觉得,在朝堂上偷偷摸摸地对司马昭动手,不符合他的行事风格。他要光明正大地讨伐司马昭,就算失败了,也不能让人觉得他是个胆小怕事、只会搞阴谋的皇帝。你看他说的那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愤怒和抗争的决心。
咱们设身处地地想想,曹髦当时面临的局面太艰难了。他是皇帝,却没有皇帝的权力,每天看着司马昭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专权,心里得多憋屈。但他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勇敢地站出来反抗,不管结果如何,这份勇气就值得我们敬佩。
曹髦不趁上朝时对司马昭出手,而是选择带兵讨伐,是综合了各种因素的无奈之举。虽然他最后失败了,但他的抗争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好啦,今天关于曹髦讨伐司马昭的事儿就聊到这儿。大家要是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别忘了点赞关注,后续我还会分享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保准让你涨知识,说不定还能发财哦,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