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这事儿透着古怪,咱不良人怕是得深挖一番……”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看到唐代不良人穿梭于市井,为破解谜团而奔波。
其中,不良帅作为他们的首领,更是充满神秘色彩。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唐代不良帅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唐代官府有个独特的招募策略,征用有恶迹者充任侦缉逮捕的小吏,这些人被称为 “不良”,而统领他们的便是 “不良帅” 。
《唐五代语言词典》明确解释:“唐代官府征用有恶迹者充任侦缉逮捕的小吏,称为‘不良’,俗又称之为‘不良脊烂’,其统管者称‘不良帅’。”
这些所谓 “有恶迹者”,涵盖了地痞流氓、坑蒙拐骗之徒等。他们虽有过劣迹,但罪行不算严重,属于能被 “改造利用” 的群体。
官府之所以招募这样一批人,是看中了他们的特殊背景。
他们生于草根、长于市井,对底层社会的人际关系、隐秘角落了如指掌,在当地有着自己的势力和关系网。这种基层经验,是普通官府人员难以具备的,能为维护社会治安提供独特助力。
当然,并非所有不良人都曾有恶迹,不过在唐代社会等级体系下,他们无疑都属于底层小人物。
不良人的主要职责是在市井坊间寻找案件线索、破案,缉拿盗贼、捉拿逃亡人员,承担着基层治安维护的重任 。
清人编撰的《称谓录》援引笔记小说《说铃续》记载:“缉事番役,在唐称为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 ,明确了不良人及其首领不良帅在侦缉方面的职责。
他们如同官府安插在民间的眼线,时刻留意着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但不良人社会地位并不高,堪称唐代版的 “临时工”。从朝廷到地方官府的正式编制中,都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实际上,“不良人” 很可能是基层官衙自设的一种不入流机构,民间对其成员的这种称呼约定俗成。他们虽为官府效力,却因出身底层,不被朝廷纳入正式体制,始终处于边缘地位 。
不良帅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张鷟所著的《朝野佥载》里 。
中书舍人郭正一家发生盗窃案,上头责令长安、万年两地的不良人在三天内破案,否则参与办案的 “不良人” 都要被打得皮开肉绽。
期限将至,案件毫无头绪,就在众人焦头烂额之际,不良主帅魏昶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他灵机一动,从大户人家的奴仆中挑选出三名年轻端正者,让他们身着布衣、头戴竹笼,伪装成特殊人物带到官衙。
这一策略看似奇特,却意外地打乱了盗贼的阵脚。最终,在魏昶的巧妙布局下,成功揪出盗贼,按时完成任务。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不良帅魏昶的足智多谋,也让我们看到了不良人在实际办案中的独特手段 。
唐德宗时期,宰相李勉在担任开封县尉时,与不良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
李勉到任后大力整治盗贼,成效显著。然而,有不良人想试探他的为人是宽厚还是严苛,便私下接受盗贼贿赂,还故意让李勉知晓此事,试图以此观察他的反应。
李勉得知后,不动声色,冷笑一声,命人取来石灰和棘刺,撒在棺材里,然后将受贿的不良人装入棺材,用钉子钉好,送到汴河边,并请观察使前来。
观察使见到这一幕,对李勉的处置方式 “叹赏久之” 。李勉通过这种强硬手段,向不良人表明了自己对待腐败的零容忍态度,也借此震慑了那些心怀不轨的不良人,维护了当地治安管理的严肃性。
唐玄宗时期,有个叫吉温的不良人,他是武后时酷吏吉顼的弟子 。
吉温在官衙中的正式身份是京兆尹的法曹,《通鉴》胡注标明法曹主要执掌 “司法参军事,掌拘狱历法,知臧贿没入” 。此人治狱手段极为残酷。
当时,兵部尚书李适之与权相李林甫争权,李林甫怀恨在心,找借口让京兆尹将兵部的 60 个吏员抓起来审问,企图让他们诬陷上司李适之。但这些吏员被审问许久都未屈服。
京兆尹无奈之下,让吉温出马。吉温一到,便动用各种酷刑,顿时审讯室内哭喊声震天。在酷刑逼迫下,吏员们纷纷诬告李适之。李林甫借此构建大狱,成功扳倒李适之 。
后来,李林甫让人向玄宗举荐吉温,玄宗却称:“是一不良人,朕不用也 。”
此时正值天宝 4 年,玄宗对李林甫极为信任,他不提拔吉温,仅仅因为吉温 “狱吏” 出身,可见在当时,不良人出身的人社会地位低下,即便有能力,也难以获得皇帝的重用。
在《旧唐书・杨慎矜传》中,记载了不良人参与的一起案件 。当时,朝廷先令卢铉在会昌驿抓捕太府少卿张瑄并进行审讯,张瑄拒不交代。
卢铉用尽各种审讯手段都未能如愿,无奈之下,只好命令不良人对张瑄用刑。不良人给张瑄戴上特制的枷锁,用手力绊住他的双脚,再用木棍按压其足间。
这种残酷的审讯方式,反映出不良人在办案过程中,有时会采用一些极端手段来获取口供 。
这也从侧面展现了不良人在唐代司法体系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他们往往被赋予执行一些强硬、甚至是不人道审讯任务的职责 。
从诸多史料记载来看,真实的唐代不良帅并非像影视剧中那般拥有超凡能力或神秘色彩 。他们统领着一群出身复杂的不良人,在基层治安维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他们社会地位低,属于体制外的边缘力量,但在侦破案件、打击犯罪等方面,凭借着对底层社会的熟悉和独特的侦查手段,为唐代社会的稳定贡献了力量 。
不良帅及其带领的不良人群体,是唐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个特殊存在。
他们的故事,虽没有传奇小说中那般跌宕起伏,却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基层治安管理的复杂与多元,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
“小儿夜啼,家人辄吓曰‘不良人来’,应声而止。” 这短短一句话,生动地描绘出不良人在当时社会的特殊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