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结合地理然后以唐朝为分界线,可以将唐朝之前的历史看作是东西走向的历史,战争的双方是西部与东部的较量;唐朝之后的历史可以看作是南北走向的历史,战争双方是南部与北部的较量。
总体而言,唐朝之前,往往是从西部向东部完成统一,唐朝之后,往往是从北部向南部统一,西征和北伐从来都是困难重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伐取得胜利的,只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人完成此等伟业,而在近代,国民革命军也算北伐成功的一支军队,算得上中国历史上唯二北伐胜利的部队,那么这只部队为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呢?本文就为大家简单分析分析!
在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前,北洋政府才是中国的中央政府,除了奉系、直系之外,还控制很多杂牌军,具体来说奉系张作霖占据东北、热河、京津、山东等地,人数在三十五万左右;直系的孙传芳占据东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五省,人数在二十万左右;吴佩孚占据湖北、湖南、河南、河北等地,人数不下二十万。
其他诸如晋绥军等军队名义上也归属北洋政府,总体来说,北洋军人数可能不止七十万,说一百万也是他。
但是北伐军也绝对不止十万,十万北伐军是指在北伐初期整编的八个军,但这只是初期的数量,并不代表整个国民政府只有这些军队,当时的广州国民政府是孙中山以西南各省为基础联合组建的,里面包括云南(滇系)、广西(新桂系)、广东(粤军)等军阀,在组建北伐军的时候,实际上并非西南军阀的全部家底。
而在对阵北洋军的时候,北伐军也很少有军队人数上的劣势,由于北洋政府内部一盘散沙,到北伐时期主要形成以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为首的三大军阀,这里面张作霖与吴佩孚是老对手,孙传芳是新晋军阀,担心张作霖和吴佩孚吞并他,三大军阀一直心怀鬼胎。
基于这一点,北伐军打出了“首先消灭吴佩孚军,然后歼灭孙传芳军,最后消灭张作霖军。”对外宣传则是“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挑最难啃的骨头啃,并且迷惑孙传芳和张作霖,让两个隔岸观火,不管吴佩孚的死活。
尤其是孙传芳,本来是吴佩孚提拔起来的,后来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败北,孙传芳借机在东南站稳脚跟,由于身处南北中间地带,想要保持中立,从北伐战争中脱离出来,不仅不帮助吴佩孚,反而积极与广州国民政府联系,致使北洋军不能联合作战。
所以,在面对吴佩孚的时候,北伐军人数差距并不是很大,等到相继打败吴佩孚和孙传芳的时候,北伐军收编的军队,再加上扩充的,人数不下四十万。
而此时,又有西北军冯玉祥和晋绥军阎锡山改旗易帜,宣布加入北伐军,使得北伐军人数倍增,西北军经过整合,人数不下三十万,而晋绥军当时也不下二十万,到二期北伐的时候,北伐军在人数上已经完全超过北洋军,致使张作霖不得不撤出关外。
当然,打仗还得自身硬,很多军队都是墙根草,随风倒,看你强你倒向你这边,看你不行就倒向敌方,在这个方向上,冯玉祥和阎锡山都是倒戈老手,民国著名不倒翁。
北伐军能够取得胜利,最根本还是本身实力强!
北伐军是一支以地方军阀中比较能打的新桂系和粤军等为基础,再加上经过黄埔军校培训的优秀军官领导,北伐军的精神面貌就相比旧式军队为之一震。在这一点上,孙中山先生先创办黄埔军校,再建立革命军的理念还是很好的。
在北伐初期,苏俄政府为支持北伐,为北伐军提供的一些军火,也极大地提升了北伐军的战斗力。
总结起来,北伐军能够取胜,一方面是能征善战,所向披靡,另一方面也是人心所向,得到了大部分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