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宋的开封府,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屋内,13岁的小芳正在闺房中梳理着发髻,细心地挑选着嫁衣。她的手指略显颤抖,或许是因兴奋,亦或是因紧张。门外,她的父母与媒婆正忙着最后的婚礼安排。此时,婚姻的车轮悄然开启,改变了小芳的一生。
在古代,13岁结婚并不罕见。那时,社会普遍认为女孩到了13岁就该嫁人。为何如此?古人认为13岁正是青春期的开始,身体发育基本完成,如果再不嫁人,就会耽误一生。更重要的是,在没有现代教育的时代,女孩的未来主要是围绕家庭展开,学习做家务,照料家庭,而13岁正是她们完成这些技能学习的时期,迟了嫁人也没有其他选择。
古人还有一种奇怪的观点,认为女孩越小越容易控制。如果等她年纪大了,性格已定,婚后难以管教。因此,越早嫁出去,越有利于婆家“调教”新媳妇。
父母怎么舍得将年幼的女儿嫁出去呢?其实,他们也受到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在那个时代,如果女儿超过适婚年龄还未出嫁,周围邻里就会指指点点,甚至怀疑其是否存在某些“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流言蜚语,许多家庭选择将女儿尽早嫁出。
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方面的考量。养育女孩不仅花费不小,且随着年纪增大,所需的嫁妆也会更为丰厚。因此,早早嫁出去,可以减少这方面的负担。而且,古代人寿命较短,父母往往担心如果女儿晚婚,自己可能看不到外孙出生,便急于为女儿安排婚事。
男方也并非轻松。在古代,结婚不仅是婚姻大事,还是男方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但许多男孩年纪轻轻,自己还未完全成长,如何能担起这个责任?有些甚至正在读书,婚后只能辍学回家。但尽管如此,婚姻往往还是被家长安排,他们也只能无奈接受。
然而,结婚只是开始,婚后的生活才是考验。两位未成年的孩子,如何应对柴米油盐的琐事?更不用说如何应对复杂的婆媳关系和邻里纠纷了。对于13岁的小芳来说,怀孕生育的身体负担尤为沉重,年轻的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怀孕和分娩对她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在古代医疗条件简陋的背景下,生孩子的风险更是不可忽视。
那么,为什么古人会推崇如此早婚早育的做法呢?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得女孩被视为家庭的负担,早嫁出去能够减轻家庭压力。再者,古人对“无后为大”的观念根深蒂固,婚姻的核心目的便是传宗接代,早点结婚能让家族早早有后,父母也能早点抱上外孙。
此外,古代的婚姻往往也有政治和经济考虑。通过婚姻联姻,两个家族可以巩固关系,因此婚姻不单单是两个人的事情,往往关系到家族的利益和命运。而且,由于古代预期寿命较短,晚婚意味着错失看到下一代成长的机会,早婚早育成了一种务实的选择。
不仅仅是普通百姓,甚至皇室贵族也无法避免早婚的风气。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13岁时就已安排婚事,而他的妻子当时年仅10岁。更荒诞的是,明朝的朱元璋,其子朱标在5岁时便与未来妻子定下了婚约,而那时未婚妻才刚刚出生。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做法。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便提出,女孩应至少15岁,男孩至少20岁才适宜结婚。他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