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的武功不亚于关张
张辽的武艺如何?从《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评价来看,他的武功丝毫不逊色于张飞。关羽曾直言:“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这话从关羽口中说出,意义非凡。关羽一生英勇,刀枪无敌,尤其对敌人看得非常高傲。即使是黄忠斩杀夏侯渊,关羽依旧认为黄忠不如自己,不屑与“老卒”为伍。而对江东群雄,他几乎没有放在眼里,常以“江东鼠辈”相待。放眼整个三国,能让关羽如此尊重的,几乎是寥寥无几的人。
其中,张辽便是一个例外。其实,关羽之所以对张辽表现出如此敬重,并非因为他觉得自己打不过张辽,而是因为当时的形势所逼。当时吕布刚刚夺取了刘备的徐州,并且已经稳固了局势,若再与吕布为敌,即便是刘关张三英也难以抵挡吕布的强大。因此,关羽意识到,若此时继续与吕布抗衡,必定会无功而返。张辽作为吕布的先锋,关羽也知道他是自己故乡人,于是便选择以攻心为主,他站在城头大声喊道:“一看你就是英雄,为何甘心投身吕布这样的贼寇呢?老乡啊,不如回头是岸。”此话一出,张辽确实感到羞愧,不得不撤兵回去了。为了避免张飞因一时冲动导致反效果,关羽特意阻止了张飞,这时他才说出了那句尊重张辽的评价。
从这一点来看,张辽的武艺的确与关羽和张飞不相上下,且他的武功也是曹操手下数一数二的猛将。许多人认为典韦死后,许褚便成了曹操的“王牌”,然而许褚的角色更偏向于保镖,张辽却是真正的“主力大将”。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张辽的描写有所删减,尤其是没有提到张辽斩杀蹋顿的英勇事迹,而仅仅聚焦于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的表现。显然,罗贯中的笔触更多地强调了蜀汉的英雄人物,而对曹操的武将进行了一定的美化和讽刺。
马超连败于禁、张郃
正史中的马超形象并不光彩,甚至有不少黑料。在一次与韩遂手下大将阎行的单挑中,马超差点被阎行所杀,这在正史中被真实记载。然而,马超反曹的动机并非因父仇而起,实际上他的父亲马腾当时还在许都安稳地生活。马超与韩遂联手起兵反抗曹操时,曾说过:“我不再要我的父亲,也不需要你作为我的儿子,咱们从此为兄弟,兵在手,跟我走,杀曹操,争当诸侯!”这种背景与《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马超形象截然不同。为了避免影响刘备的仁德形象,罗贯中将马超的动机和性格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使得马超的形象更加英勇和崇高,也极力增强了他的单挑能力。
《三国演义》中,马超在潼关之战中,先后击败了曹操的大将于禁和张郃,甚至在短短二十回合内击退了张郃,成功击杀了李通,最终与许褚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激战,奠定了他在三国名将中的地位。这些胜利让马超的英雄形象更具传奇色彩。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张辽作为武艺高强的猛将,为何在面对马超时选择避而不战呢?
张辽为何避而不战?
从历史角度来看,马超与曹操的直接冲突发生在西凉地区,而张辽当时则在合肥与李典、乐进一起防守孙权的进攻,无法调动去参战。因此,张辽自然不可能出现在潼关之战的战场上。至于战场上与马超交战的张郃和于禁,他们属于曹操的“西凉兵团”,而马超正是来自西凉。所以,在历史上,张辽并未参与这场战斗,而是在合肥维持自己的阵地。
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马超的“主角光环”非常强大,因此即使正史中张辽具备足够的能力对抗马超,为了凸显马超的英雄形象,罗贯中选择让张辽避免与马超正面交锋。如果张辽真的参与其中,要么是击败马超,这显然不符合剧情的需要,要么是被马超击败,这又与他在逍遥津战役中的光辉形象相悖。于是,罗贯中便巧妙地通过历史的删减,舍弃了张辽与马超交锋的情节,保持了马超在潼关之战中的主角地位。
当然,从武力对比上看,张辽与马超若真正对决,胜负也未可知。马超虽然以西凉铁骑著称,其真正的威慑力不仅仅是单挑能力,更是他率领的庞大骑兵的冲击力。潼关之战中,曹操的主力骑兵就未能成功突破马超的防线,最终依靠筑沙城才勉强稳住局面。张辽虽然也非常强悍,但毕竟在骑兵的整体对抗上可能稍逊一筹。因此,若两人真正单挑,或许是平局的概率更大。
总的来说,张辽与马超的武艺难分伯仲,但在三国演义的叙述中,为了让马超的英雄气概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张辽被刻意“避战”,这也是罗贯中对英雄人物的一种艺术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