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州市埇桥区一处简朴的院落里,100岁的夏训朝老人挺直腰板,向围坐的学子们展示当年侦察兵使用的暗号手势。1939年入伍的他,曾跟随彭雪枫将军执行敌后侦察任务。“我是便衣队,穿老百姓衣服,腰里别着手榴弹。”当被问及是否害怕牺牲,老人声音陡然提高,“怕也不行!你当兵怕打仗能行吗?”大学生王华博在当天的采访手记中写道:“如今我们习惯于权衡利弊,而前辈们在民族存亡之际展现出的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这是宿州学院“抗战老兵口述实录”抢救工程的一个采访现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支“薪火青年·寻访抗战记忆”实践团深入宿州各地,寻访10位平均年龄近百岁的抗战老兵,用影像、文字与时间赛跑,抢救即将消逝的“活历史”。
在泗县,99岁的解道峰老人缓缓卷起裤管,露出腿上的伤疤——那是1943年被日军逮捕后酷刑留下的印记。“用各种酷刑,我也受了。”老人语气平静,却让在场学子红了眼眶。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不透露组织情报,他摸了摸胸前的勋章:“就想让子孙后代能挺直腰杆活。”采访结束时,老人突然握住大学生们的手:“我很羡慕你们,你们现在环境太好了。国家强大了,你们将大有作为。”实践团成员胡燕倩感慨道:“这份嘱托,是对我们青年一代最殷切的期望。我们应当砥砺前行,报效祖国。”
“这些口述的烽火记忆,是触动青年心灵的‘沉浸式思政课’”。该校团委书记陈宇介绍,此次抢救工程不仅采集了200余份图文史料及实物展品,还将编纂10万字《宿州抗战老兵口述实录》,真实记录抗战老兵参军历程与战场细节,并组建宣讲团走进大中小学开展主题宣讲。
据悉,实践团已完成7位老兵的完整口述采集工作,预计暑期将走访17位老兵,并于8月底完成《宿州抗战老兵口述实录》初稿。
(记者 黄 慧 通讯员 黄 慧 朱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