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罗卓英这位曾在战场上屡建奇功的英雄,开始迎接他人生的新篇章。他晋升为陆军上将,并接到了新的调令。然而,此时正值解放战争如火如荼进行之际,罗卓英这一位前线指挥官突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过去频繁出现在战场的身影为何一度消失?这一变化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回顾他的军事生涯,揭开这个谜团。
在国民党军队内部,常被称为“土木系”的两大精锐军团——第十一军和第十八军,均由陈诚领导,而罗卓英正是陈诚的得力助手。罗卓英凭借其过人的智慧与战略眼光,被誉为“袖珍智囊”。有趣的是,陈诚和罗卓英两人在军中早期由于身高较矮,常被戏称为“袖珍”,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卓越的军事才能。
罗卓英之所以获得“智囊”称号,源自于他深厚的学术背景和非凡的军事眼光。相比于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倾向于文职生涯,罗卓英却选择了另一条路,投身于军事事业。他的家族一直重视学术,特别是他的祖父,对罗卓英寄予厚望。受到家族影响,罗卓英从小便励志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常常在考试中名列前茅,也因此建立了强烈的求知欲和雄心壮志。
罗卓英家庭中的两位从军的叔叔,也无形中激发了他投身军旅的热情。虽然他初次报考保定军校因身高不足未被录取,但他并未灰心丧气,而是转入了一个松散的学兵营。在这里,尽管训练条件不算严格,罗卓英凭借出色的文才很快赢得了上级的注意,并被推荐进保定炮兵学校进一步深造。
1922年,罗卓英从保定毕业后短暂回乡担任教师,但他心中的理想并不允许他停滞不前。经过努力,他在1924年成功调入军队,从此展开了他的军事生涯。正是在这一年,罗卓英与陈诚结缘,两人的命运也因此紧密相连。
两人志同道合,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携手为国民党的军事行动制定战略与计划。在这一过程中,罗卓英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磨砺和提升,也奠定了他在军中的地位。1925年,孙中山重组广东军队,罗卓英响应号召加入国民革命军。在陈诚的推荐下,他被任命为炮兵连连长,并在惠州攻坚战中表现出色,他指挥的炮兵成功为部队打开了城门,因而获得晋升,成为炮兵营营长。
随着北伐战争的爆发,陈诚凭借其与蒋介石的关系迅速升任21师师长,罗卓英则调任其身边,担任参谋处长及参谋长。21师成为“土木系”力量的雏形,罗卓英与周至柔一同被视为陈诚的核心助手。在罗卓英的协助下,21师不断壮大,并迅速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到1929年,21师改编为11师,罗卓英晋升为33旅旅长,并继续在围剿红军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些战役中,他展现了卓越的指挥能力。特别是在1933年,罗卓英带领第5军参与对红军的围剿行动,但由于战局不利,第5军陷入困境,这一失利对罗卓英的军事生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然而,罗卓英的指挥才能并未因此受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带领第18军积极投入淞沪战役。在这场漫长而血腥的罗店战役中,他指挥的部队与日军展开了近一个月的激烈战斗,双方伤亡惨重。这场战斗虽然最终以日军占领南京告终,但罗卓英仍凭借其英勇的表现和出色的指挥能力,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并逐渐升任重要职务。
在随后的几年里,罗卓英继续活跃在抗日战场上,参与了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和三次长沙会战等多场重要战役。尤其是在上高会战中,他带领部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成功消灭了日军第34师团,战斗中日军损失惨重,超过24000人阵亡,72人被俘。此役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罗卓英也因此荣获了青天白日勋章。
1941年,随着太平洋战区战火蔓延,罗卓英带领第74军守护滇缅公路,实施了有效的防御策略。面对日军的强势进攻,他采用了灵活的战术,通过精心的战略布置成功迫使日军撤退。在这一战役中,罗卓英的指挥能力得到了再次验证,并获得了军队和民众的广泛赞誉。
战后,罗卓英被任命为广东省主席,并承担起战后重建的重任。为了加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他亲自指挥了南海诸岛的测量和立碑工作,为中国在国际上的主权主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尽管罗卓英的军旅生涯历经波折,但他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才能为国效力。1961年,因糖尿病去世的罗卓英,享年65岁。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军事与政治史的多次重要转折,成为了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