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根据地,很多人自然而然会联想到地道战和地雷战等著名的抗日斗争方式。与此同时,人们也会想到吕正操司令在发展和开辟根据地建设中的重要贡献。然而,在这段历史中,还有一位将领的名字可能鲜为人知,但他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他在开辟冀中根据地的重要性早于吕正操,而且他在地方武装中担任代理角色,成功为革命事业打开了局面。他就是孟庆山。 孟庆山是一位以宁都起义而崭露头角的军事将领。在革命队伍中,他曾曾担任营长、团长等职务。抗战爆发前,他在抗日干部学校勤奋学习,以提高自身的能力。正当他毕业之际,日军开始向华北侵袭。作为河北籍的他被上级调回故乡,组织革命队伍。彼时,华北的主力仍在山西,河北并没有主力部队驻扎,但地下党为他的行动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孟庆山的家乡是一个广袤的平原,人口稠密,地形优势明显。在与地下党取得联系后,他迅速负责起当地的军事工作。他明白,发展武装力量不仅需要人手,还需要提升大家的战斗技能。为此,他开办了短期游击训练班,培养一批批有志之士,同时将不少抗日武装力量整编为河北游击军,并亲自担任司令员。这一系列措施使得他在冀中根据地的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 不久之后,吕正操率领的东北军一个团正式投身革命行列,上级决定在这一带设立冀中军区。吕正操被任命为司令员,而孟庆山则担任副司令员。这个任命具有明确的目的,通过吕正操投身革命,政治和抗日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随后的战斗中,孟庆山因工作需要还兼任了9分区司令员,积极加强地方领导。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时,他被调往延安学习,进入军事和党校,参加了党的七大。在抗战的八年间,孟庆山有四年是在延安度过的。七大的召开原定于1941年,晋察冀军区的一些干部被派往延安,然而七大最终推迟,他们便没有再次回到前线,丁盛等人也同样遭遇此情。而在抗战胜利后,孟庆山回到了久违的冀中,或许是因为长期离开,这段时间他继续担任军区副司令,并兼任河北军区人民武装动员部部长,重点在于扩军备战,发展地方的民兵力量。 随着平津战役的结束,华北已基本没有了战火。河北军区成立,林铁作为冀中军区的政委向他询问,是继续留在军区工作还是前往军分区。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担心无法承担过于重要的责任,因此他转任为石家庄军分区的司令员。熟悉他的老战友评论说,他在抗战初期就担任军区副司令,解放战争期间也是这个职务,为何如今却降职了呢?他只是淡然回应:“在哪里工作都一样。” 然而,孟庆山在军分区司令的职位上没待多久就被提升为省军区的第一副司令。在1952年进行评级时,他被评为副军级,授予少将的军衔。有人对此表示质疑,认为他应该被授予中将,而不是少将,感觉给他的评定偏低。 一般而言,授予中将所需的条件比较严格,需要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团以上职务,在抗日战争中是旅级干部,在解放战争中则需达到正军级以上的职位。从各项硬性条件来看,孟庆山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但在解放战争中,他的职务仅为副军职。有些人则提到,像其他战区的陈康、杨秀山和余秋里等人亦为副军职,最终被授予中将,孟庆山在冀中建设的突出功劳自然令他也有资格。但军衔的授予往往是综合考虑三个历史时期的职务、表现和战绩,孟庆山在抗战时期靠前线战斗四年,而解放战争则主要后方工作,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让他的军衔评级成了一道难解的谜题。